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七十岁时,应德语作家汉斯•于尔根•舒尔茨的邀请,两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谈。这些对谈一部分是在弗洛姆位于瑞士洛迦诺的公寓里录制,一部分在苏黎世广播电台的现场录制。本书便是对谈的文字记录。艾里希•弗洛姆围绕“社会中的富足与厌倦”“梦是全人类的语言”“人是谁?”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时,古稀之年的弗洛姆已完成了十二部著作,而通过广播这种媒介,面对广大听众阐述自己的思考,这还是第一次。弗洛姆用简洁明了的口语和即兴思考,生动又新颖地阐述了他一生从事研究的精神领域,对其心理学著作构成了必要的阐释和有趣的补充。
......(更多)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促使人们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
......(更多)
前言 _“人不仅仅是他自己”——与艾里希·弗洛姆的相遇
一、社会中的富足与厌倦
1. 被动的人
2. 现代的无聊
3. 生产需求
4. 父权秩序的危机
5. 宗教的惨败
6. 对抗人类成长的极限
二、 关于侵略的起源
三、 梦是全人类的语言
四、 对于非心理学家的心理学
1. 前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
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个基本概念
3. 精神分析的进一步发展
五、以生命的名义:谈话中的肖像
六、希特勒——他是谁?对这个人的抵抗意味着什么?
七、先知著作的现实意义
八、人是谁?
......(更多)
如果一个人与世隔绝,除非他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去参与一项积极的活动,去创造、去运用自己的智力,否则他就会感觉到厌倦。这是一种负担,一种障碍,一种他自己无法解释的使人瘫痪的力量,是一种最折磨的残酷。
有时你会意识到,自己为了寻开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些最无聊的玩意儿。你不是在运用时间,而是去杀死时间。这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就会向你袭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