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好书速递 排行榜 读书文摘

身體感的轉向

身體感的轉向
作者:余舜德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年:2015-12
ISBN:9789863501190
行业:其它
浏览数:2

内容简介

經歷「文本的轉向」、「身體的轉向」以及「感官的轉向」,

當前的人文社會學科需要的是「身體感的轉向」此一理論典範。

上下、冷熱、整潔、骯髒、舒適、混亂、美麗、可愛、優雅、粗俗、陰陽、霸氣、人氣……等是人們整合感官接受的訊息以瞭解內在、外在世界的身體感受項目與方式。本書作者從各自的學科出發,說明我們為何選擇「身體感」(而非感官)作為研究的切入點,並闡釋從身體感的理論觀點如何能夠提供研究社會、文化及歷史的新方向。本書為一理論探索與闡釋的論文集,我們參考腦神經科學、認知及感知研究與人類學象徵的理論,以定義並建構身體感的理論觀點。

人文與社會科學界自1970年代以來經歷數個重要的理論觀點之「轉向」。從70年代的「文本的轉向」、80年代的「身體的轉向」,以至於90年代的「感官的轉向」,本書命名為《身體感的轉向》,說明本書作者們的企圖,期望身體感研究的發展具有典範性的意義,能夠經由身體感的概念探索新的研究題目,提供研究社會、文化、歷史的新觀點。

......(更多)

作者简介

編者簡介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博士。專長包括經濟、歷史與感官人類學,研究的題目擴及臺灣的夜市、禪修、普洱茶的消費與全球化現象、臺灣茶文化的發展及雲南藏族現代化的體驗等。1996年進行禪修的研究時開始注意到「身體感」的課題,從2005年起與民族學研究所「身體經驗」研究群的成員共同發展身體感的理論觀點,並主編研究群成員共同撰寫之論文集《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2008年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Bodily Cultivation as a Mode of Learning (專號,《臺灣人類學刊》第7期)及《感同身受: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專號,《考古人類學刊》第74期)。

作者簡介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鍾蔚文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名譽教授

張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簡美玲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

王鏡玲

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副教授

蔡怡佳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蔡璧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丁亮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更多)

目录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楊儒賓

序╱余舜德

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余舜德

為何提出「身體感」的概念?

定義身體感

身體感的概念有何用處?

從行動到技能:邁向身體感╱鍾蔚文

問題:身體感從何而生?

環境代表什麼?從環境到情境

生物和情境如何互動?

從樹虱到人類:邁向多樣性行動

結語

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張珣

前言

從身體、感知來重新觀看「文化」

臺灣學者對於身體感的研究

物的主動「能供性」性質與身體感

「香」啟動「身體感」

「身體感」開發並創造了不同「香品」

香意象與體香

結論

從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到人類學文化的定義╱余舜德

日常生活的概念與人類學文化的定義

身體感的日常性(everydayness)

身體感、Geertz的象徵人類學與文化

人類學與民族誌書寫裡的情緒、情感與身體感╱簡美玲

前言

情感走在前

人類學史的知識史與對話

對話之外

身體感民族誌書寫的先聲

處身於世

結語:情緒、情感與身體感,界線的探問

神聖與身體的交遇:從靈動的身體感反思宗教學「神聖」理論╱王鏡玲、蔡怡佳

前言

身體感理論與靈動經驗

漢文化宇宙觀與靈動經驗

通靈者的身體展演

靈動的切身性

母娘信仰的身體感

由靈動經驗再思「神聖」

結語

當莊子遇見Tal Ben-Shahar:莊子的快樂學程──兼論情境、情緒與身體感的關係╱蔡璧名

前言:當代西方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中的快樂理論

工夫與技能:從生手邁向專家之路的情境、情緒與身體感

「心如死灰」、「用心若鏡」、「得其環中」與「心齋」、「虛室」:習鍊「用心」的隱喻與解碼

「緣督以為經」、「形如槁木」、「嗒焉似喪其耦」:規訓身體感中的焦點意識與支援意識

被「乘」與「乘」

結論

中國古文字中的身體感╱丁亮

緒論

身體中的身體感

身體與環境互動中的身體感

文字系統中的身體感

結論

主編簡介

作者群簡介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更多)

读书文摘

......(更多)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