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中”“华”与“中华”的概念,“文明”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更多)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人类学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更多)
第一章 “中”“华”与“中华”
一、“中”的解读
二、“华”的解读
三、“中华”的解读
四、“中华民族”的解读
第二章 “文明”的定义及“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
一、“文明”的定义
二、“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
第三章 从“一万年的文化史”到“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发展史
一、“文明”形成历史发展中的两条“道路”
二、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根与魂的解读
三、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
第四章 王国时代都城与陵墓之中华文明
一、夏代文明
二、商代文明
三、周代文明
第五章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解读
一、“国家”不断裂
二、“国民”不断裂
三、“国土”不断裂
四、“文字”及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反映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不断裂
第六章 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传承中的发展脉络与历史逻辑
一、古代都城规制理念一脉相承
二、帝王陵墓形制发展变化
三、礼制建筑与礼器发展变化
第七章 丝绸之路反映的有容乃大之下的中华文明
一、对各条丝绸之路的基本认识
二、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丝绸之路与“盛世”中国
第八章 中华文明的国家文化:都城与陵墓反映的“中”与“中和”
一、择中建都
二、择中建宫
三、择中建殿
四、“中”的强化:都城城门、宫门从“单门道”发展为“一门三道”与“一门五道”
五、都城与皇城、宫城之“四面辟门”的“中和”理念
六、古代都城从“轴线”到“双轴线”至“中轴线”的发展历程
七、“左祖右社”与都城“中轴线”
八、陵墓若都邑:陵墓及陵园之“中”与“中和”
第九章 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一、中华文明的内部凝聚力与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
二、中华文明对外“有容乃大”与“和为贵”
三、中华文明的“中”与“中和”文化基因下的“家国同构”与国家认同
第十章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两个结合”阐释
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二、中华文明“创新性”及其“连续性”的关系
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五、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