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大众文化,是负载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尤其是那些热播剧之所以会成为社会话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特定历史情势下的社会文化心理,在这个意义上,电视剧成为观察中国社会的重要媒介。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兼具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这就使得电视剧既成为资本涌动、投资的文化产业,又是文化与价值观冲突的意识形态战场。新世纪以来虽然只有短短十余年的时间,却是中国社会发展最为迅速、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一波又一波的热播剧以特殊的方式呼应着中国社会、现实的变迁,这些获得引起社会争论的热播剧成为观察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时代症候。本书主要研究了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谍战题材影视剧、工人题材影视剧、主旋律题材影视剧、现实题材影视剧、宫廷题材影视剧、青春题材影视剧和抗战题材影视剧等八种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剧类型,分析这些影视剧的叙述策略、生产机制和意识形态症候不仅有利于反思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和社会转型,而且对重构主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更多)
张慧瑜,1980年生于山东郓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文化研究、新闻社会史、非虚构写作等。出版专著《主体魅影: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文化魅影: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打开锈住的记忆:影视文化与历史想象》、《视觉现代性:20世纪中国的主体呈现》等。近些年在《读书》、《开放时代》、《文艺研究》、《电影艺术》、《人民日报》、《南风窗》、《二十一世纪》(香港)、《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台湾)等发表论文、评论若干。曾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九届“学会奖”著作类(专著)一等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论文三等奖、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担任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2015年至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文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更多)
目 录
导 论
第一节 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剧与政治功能
第二节 主流价值观的重构
第三节 社会伤口与文化治疗
第四节 国产电视剧的三重转型
第五节 “重写历史”与新的主体
第一章 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历史记忆与主流价值观
第一节 “英雄传奇”的谱系与改写
第二节 “历史与冷战记忆”的缝合与和解
第三节 “社会伤口”的遮蔽与呈现
第四节 无法清除的“怪味”与精神治疗
第五节 批判知识分子的位置
第二章 谍战题材影视剧:后冷战改写与文化症候
第一节 跨越冷战、后冷战的谍战片
第二节 谍战剧的演变:从“女特务”到“兄/长”
第三节 《潜伏》:忠诚、背叛与被杀死的“信仰”
第四节 《渗透》与谍战剧的新功能
第五节 《北平无战事》与民国史观
第三章 工人题材影视剧:后工业时代与两种工人故事
第一节 他者的“魅影”与后工业社会的浮现
第二节 从“外来妹”到社会底层:“农民工”形象的变迁
第三节 《大工匠》与“工人阶级”的文化乡愁
第四节 打开锈住的记忆
第五节 “视而不见”的主体
第四章 主旋律题材影视剧:与“革命”握手言和
第一节 主旋律的叙事困境
第二节 “红剧”绽放与主流价值观的重建
第三节 作为修辞的“墓碑”
第四节 长征故事与《十送红军》的意义
第五节 “平凡的世界”如何可能?
第五章 现实题材影视剧:家庭伦理与文化怀旧
第一节 产业转型与“限娱令”的市场效应
第二节 当代家庭伦理剧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怀旧剧”的文化想象与“80年代”的浮现
第四节 《乡村爱情》系列剧中的农村想象
第五节 《老农民》为何看起来如此“老”
第六章 宫廷题材影视剧:“宫廷”的蜕变与权力想象
第一节 “宫斗”乍起
第二节 “江湖”的消失,“后宫”的浮现
第三节 从“宫廷”到“后宫”
第四节 理性化的“铁笼”与“政治”想象的危机
第五节 “腹黑女”变身“情怀男”
第七章 青春题材影视剧:青春文化和社会变迁
第一节 青春文化的历史由来
第二节 青春剧的正能量与腹黑化
第三节 《蜗居》与中产梦的幻灭
第四节 《浮沉》中的白领视野与国企想象
第五节 《欢乐颂》与阶层分化时代的职场剧
第八章 抗战题材影视剧:以胜利者的名义与新的抗战记忆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抗战叙述与主体位置的悬置
第二节 以“胜利者”的名义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性质与两种史观的转变
第四节 抗战胜利的暧昧性与被遮蔽的历史叙述
第五节 抗战影视剧的五种创作类型
结语 国产剧的文化创造力
参考文献
后 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