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讓兩名凶手犯下滅門血案?當作家試圖剖析凶手的心靈時,他的目光、他的筆,比凶刀更加冰冷……
這是文學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冷血的書寫。1959年11月15日,美國南方小鎮發生滅門血案,吸引了作家卡波提的注意,他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一連串訪談,包括對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局,以及最重要的──兩名殺人嫌犯。
往後五年半之間,卡波提全心投入於調查被害者一家、兩名凶手(狄克與貝利)的身世,並重建慘案發生經過,與近身採訪兩名嫌犯接受審判的過程。為了深入了解凶手的心靈,卡波提與嫌犯成為好朋友。有人說卡波提在兩人身上看見自己悲慘的童年,也有人說,卡波提最後愛上了凶手。
嫌犯自力救濟,四處發函抗議判決不公。但上訴官司最後沒打成,凶手仍然伏法,而描繪他們心靈狀態的《冷血》於1966年出版,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文學經典,卡波提也藉此登上文學殿堂的巔峰,但他從此再沒能完成新的作品。
......(更多)
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 1924.9.30 ~ 1984.8.25)
原名楚門.伯森斯(Truman Streckfus Persons),私生子,四歲時母親離婚,帶著他奔靠阿拉巴馬州的三個老姑媽。以後數年,幼小的卡波提輾轉寄養在不同親戚家,住遍了美國南方鄉村,連母親也很少見面。也許為了彌補甚或掩埋自小遭受雙親遺棄的創傷,卡波提少年時,就將自己深鎖在一個幻想的小天地裡。
八歲時卡波提開始了寫作生涯,十九歲時以短篇小說《蜜苒》(Miriam)贏得歐.亨利獎。《蜜苒》是敘述一個神祕的孩子闖入了一個中年婦人的生命中,而又摧毀她的故事。著名文學批評家約翰.赫金斯(John K. Hutchens)曾指出,卡波提早期的作品「都脫不了一些封鎖在孤僻角落中的陰晦人物,借著各色各樣的恐怖,飄蕩在死亡的舞蹈中。」
1948年,他發表第一部小說《另外的呼聲,另外的屋子》(Other Voices, Other Rooms),被譽為「最令人激賞的美國年輕作家的處女作小說」。之後,他陸續發表了《夜樹》》(A Tree at Night)、《地方色彩》(Local Color)、《草,豎琴》(Grass Harp)等作品,其中《地方色彩》是一部有深度的人文遊記散文集,卡波提也終於超越了他以往流連於夢與現實纏綿不分的寫作意境。1958年,他的成名作《第凡內早餐》問世,書中女主人翁荷莉.葛萊特麗是一位古怪而可愛的流鶯,經由奧黛麗.赫本的銀幕詮釋,深深打動了千萬影迷與讀者的心。1966年,他寫作生涯中的高峰代表作《冷血》出版,僅僅兩週即躍登美國暢銷書第一位,且雄踞了一年多之久,一向對他不假辭色的書評界,亦讚譽有加。
名利雙收,讓卡波提成為百萬富翁,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但他也因為耽溺於放蕩生活,文學生命陷入停頓。除了短文之外,不曾再出版過一本書。1984年8月25日,卡波提死在洛杉磯友人家中,留下這樣一句話:「我是個酒鬼。我是個吸毒鬼。我是個同性戀者。我是個天才。即使如此,我還是可以成為一個聖人。」
......(更多)
......(更多)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 被一些人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 但是当我们死去,躺在棺材里的时候, 他们却总是把百合花塞进我们的手中。 我活着的时候,你们为什么不给我鲜花……
一个人在买人寿保险时的心情,跟写遗嘱没什么不同,死亡的念头难免涌上心头。
今晚,她把头发吹干、梳亮,又用一条薄薄的花色纱巾包起来,然后准备好明天早晨去教堂时穿的衣服:尼龙长袜,一双黑色的鞋子,一套红色天鹅绒礼服——这是她亲手缝制的最漂亮的一件衣服。下葬时,也是穿的这件。
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把灯泡拧了下来,用碎玻璃割腕自杀。“我觉得全部的气息和光明正在离我远去,”他后来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说,“牢房里的墙壁消失了,天空呈现出来,我看到一只黄色大鸟从天而降。” 在他的一生里,从贫穷而凄惨的童年,到放荡不羁的青年时期,再到现在狱中的日子,那只巨大的黄色鹦鹉始终在佩里的梦中飞翔。它是佩里的复仇天使,替他杀死敌人,或者就像此刻,在他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它抓起我,我大概轻得就像一只小老鼠,我们上升、上升,我能看见下面的广场,人们追着、喊着,警长向我开枪。因为我自由了,所有的人都痛苦得要死,我飞啊飞啊,我比他们都要幸福。”
飓风到来之前的风吹草动
Imagination, of course, can open any door - turn the key and let terror walk right in.
当然,想象力可以打开任何一扇门,只要轻轻转动钥匙,恐怖就趁机而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