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令整个美国震惊和沉默的真实故事
●一个母亲在枪击案后的绝望、爱与勇气,亚马逊4.6高分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年度重磅推荐
●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直面暴力背后的真相
● 一个母亲20年跨越生死的自白,在告别之后,她朝孩子隐秘的内心走去,学着真正了解与原谅
● 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对你隐藏了自己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 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
…………………………………………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透露出苏珊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证明了这起惨案的复杂性。她认为好人也会做坏事,我们每个人在道德上都会有迷失;并且即使做了坏事,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其他行为和动机。这本书的终极信息让人心生恐惧: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更糟糕的是,你的孩子可能对你隐藏了自己。你所害怕的“陌生人”可能会是你的儿女。
——美国著名作家、心理学家 安德鲁·所罗门
这是一本所有青少年父母必读的书……是作者用直击灵魂的诚实、勇敢和智慧写就的书……其内容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
——《泰晤士报》
这本书读起来,苏珊仿佛是发了誓一样地严谨认真,且诚实而彻底地回答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做父母的,为预防这场悲剧的发生,本来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对她赋予了怜悯,同情和钦佩。然而,这本书最终是一个警示,而不是用来推脱罪责的。
——《纽约时报》
有时,她的故事让你感到不寒而栗,恨不得掩面不看。但苏珊充满悲悯之心,真诚实在,她领悟到,父母和相关教育机构必须敏锐地发现孩子深藏的痛苦。这领悟牢牢地攫住你的心,使你读下去。
——《人物》
苏珊的这本书很诚实,如同她的痛苦之真实。她的经历可能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会提高我们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以及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青少年人群患有抑郁症,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这一切,即使是真正关爱他们的亲人朋友,也可能不曾注意到。如果读者仔细倾听苏珊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这些变故如何改变了她。那么,针对青少年的痛苦,至亲们可以更加迅捷地予以回应。
——美国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者 保罗·奇昂菲利多
…………………………………………………………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科伦拜恩枪击案”中13名师生被枪杀,并有24人受伤。随后,持枪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饮弹自杀。案发后的20年里,迪伦的母亲苏珊一直生活在那一天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哀伤和痛苦中。她深爱的、精心养育的儿子做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而作为母亲,她居然对儿子的不对劲儿毫无察觉。她错过了哪些本可以察觉的征兆?她本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她毫不掩饰、开诚布公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这不可思议的现实的。她将自己的日记、迪伦留下的录像和文字,以及无数与精神方面专家的面谈资料整理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她希望个人的顿悟和诠释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予以识别和及时干预。
......(更多)
作者苏珊·克莱伯德,是“科伦拜恩枪击案”中迪伦·克莱伯德的母亲。事发后的数年里,她仔细反省了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试图理解精神健康障碍与暴力行为之间的交叉联系。她没有被哀伤打垮,相反,逐步成为了一名推动者,全力投入到推进精神健康意识和疾病干预活动中去,并且成效卓著。本书的全部收益将捐献给专注精神健康议题研究的慈善机构和组织。
......(更多)
第一章 “科伦拜恩高中发生了枪击案”
第二章 玻璃的碎片
第三章 别人的生活
第四章 安息之所
第五章 不祥的先兆
第六章 少年时代
第七章 同是天下父母心
第八章 哀伤之地
第九章 与哀伤共存
第十章 终止否定
第十一章 绝望的深渊
第十二章 致命的组合
第十三章 自杀之路(迪伦的高二)
第十四章 暴力之路(迪伦的高中最后一年)
第十五章 间接伤害
第十六章 全新的认知
第十七章 审判
第十八章 错误的问题
结 语
致 谢
......(更多)
我们对孩子的爱,使得我们更容易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是为他们找借口。这点在那些“好孩子”身上发生得更多。对这些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行动,简直是一场争战。但如果你不作为,可能会抱憾终生。
有针对性的暴力通常始于个人的失落或羞辱。这件事会成为一个决定点,让当事人相信,只有实施暴力才能彻底终结自己的痛苦。第一步是调查和研究做计划;下一步是准备,包括积攒武器和选择目标;再接下来,便是执行攻击计划。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