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更多)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相异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更多)
序言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第十五章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十章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附录一 建议阅读书目
附录二 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
索引
......(更多)
(1)阅读,是没有外力帮助,只凭内心的力量,玩味眼前文字,慢慢提升自己,把模糊的概念理解清楚的过程 (2)一场好的辩论不会为假设而争辩 (3)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是对理解力的阻碍。现代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我们的理解力。
就像音乐一样必须能倾听,阅读剧本所缺乏的就是身体语言实际的演出...如果你没有将剧本搬上心灵的舞台演出过,或许你还不能算是读过剧本了。
这种存在于读者与一本书之间的必要的孤独,是我们在长篇大论讨论分析阅读时,一开始就想想到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粗略地为所谓的阅读艺术下个定义: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借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糟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
字典的编纂者可能是用字的权威专家,却不是最高的智慧根源...不要为了想立即增进字汇能力,就将一连串的生字背下来,那些字义跟你的实际生活经验一点关联也没有。
尽管要找出中心思想的原则很困难,但是我们仍然不主张你走捷径,去阅读一些关于哲学家生活或观察点的书。你自己找到的原则,会比其他人的观点还更有价值。
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致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读者想“接住”多少意念完全看他在阅读时多么主动,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来阅读的技巧如何。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理性、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你越能明白指出诗或小说带给你喜悦的原因,你就越了解这本书的优点是什么。
如果你容许自己被某个顽固的段落绑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
如果你不能用相关证据显示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你就不能反对他...这时候你唯一能说的可能只是你“不喜欢”这个结论。你并不是在反对。你只是在表达你的情绪或偏见。
缺乏科学知识的缺点并不影响到哲学经典作品的本身。原因是当我们在阅读一本哲学书时,所感兴趣的是哲学的问题,而不是科学或历史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要冒着重复的风险再说一次,我们要强调的是,要回答哲学的问题,除了思考以外,别无他法。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跟被放逐到荒岛上的人没什么两样。我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挑战——如何找出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的挑战。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与想象力。
人类的好问从来没有被扼杀过,但很快地降格为大部分大学生所提的问题——他们就像接下来要变成的成人一样,只会问一些资讯而已。
如果他发现在阅读时,有的一读便懂,有的却难以理解,他就可以认定这个句子是含有主要的意义了。或许你开始了解了,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整体来说,在你寻找外力帮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个人阅读。如果你经常这么做,最后你会发现越来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
大多数人,即使是许多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他们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因此,他们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就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能亲眼目睹,亲自动手做出伟大科学家所形容的实验,那也是他获得内心洞察力的来源,那么对于这本科学经典巨著,你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果你朗诵出来,比较不容易略过那些不了解的字句,你的耳朵会抗议你的眼睛所忽略的地方。诗中的节奏或是有押韵的地方,能帮助你把该强调的地方凸显出来,增加你对这首诗的了解。
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地,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如果你的阅读目标是获得利益——不论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成长——你就得保持清醒。这也意味着在阅读时要尽可能地保持主动,同时还要做一番努力——而这番努力是会有回馈的。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批评,特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没法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分析或诠释一本书。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地,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把剧本大声的读出来倒经常是不错的方法。要慢慢读,就像是听众在听你说话一样,还是带着感情读——也就是说要让那些句子对你别有深意。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假装相信一些其实你并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训练。当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见时,你就越不会误判别人的偏见了。
检视阅读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一个人如果不够灵活,不能够集中精神来阅读,就没法进行检视阅读。
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称呼,这也可运用在任何年纪、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
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知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论他写作技巧如何,如果读者没有呼应的技巧,双方就不可能达成沟通。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主题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就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启动他对一些经典著作的阅读——在这些主题上,先阅读来自大量不同作者的一些比较短的章节。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读完这些经典著作之前,先读进去。(当年读Alouette便是如此)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位置。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让角色进入你的心灵之中,相信其中发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怀疑...除非你真的尽力“活在”这样的虚构世界中,否则不要任意批评这个世界。
我们的重点是,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这样的书能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这样的书你会想一读再读。这也是会帮助你不断成长的书。
能够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了解到保留这些问题的意义,确实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也才可以对我们的思想有重大的贡献。
大部分读者,特别是阅读流行读物的读者,在使用不同的标准赞美或责难一本书——这本书是否新奇、哗众取宠,有没有诱惑力,有没有威力能够迷惑读者的心等等,而不是在这本书的真实性,论点是否清晰,或是启发人心的力量。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再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但是当你想要在阅读中获得理解时,你要追寻的就不是那种新奇的感觉了。一方面你会对作者本身,或对他的语言,或他使用的文字感兴趣,另一方面,你想要了解的是他的思想。就因为有这些原因,我们所讨论的规则是要帮助你理解一本书,而不是满足你的好奇心。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本书是关于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幸运的是,只要你学会了这一点,为获取资讯而阅读的另一点也就不是问题了。
-依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数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些问题。采用别人的观点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
如果我们要学习他们,提问题的时候就一定也要有孩子气的单纯——而回答时却成熟而睿智。
要跟上科学发展的脚步,找出事实、假定、原理与证据之间的互相关联,就是参与了人类理性的活动,而那可能是人类最成功的领域。也许,光这一点就能印证有关科学历史研究的价值了。此外,这样的研究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一些对科学的谬误。最重要的是,那是与教育的根本相关的脑力活动,也是从苏格拉底到我们依赖,一直被认为是中心的目标,也就是透过怀疑的训练,而释放出一个自由开放的心灵。
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知识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
在阅读的时候,让自己昏昏入睡比保持清醒要容易得多...但就算你坐在舒适的椅子里,甚至躺在床上,仍然有可能保持清醒。我们已经知道许多人因为深夜还就着微弱的灯光阅读,而伤害了眼睛的是。到底是什么力量,能让那些秉烛夜读的人仍然保持清醒?起码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们有没有真正在阅读手中那本书,造成了其间的差异,而且是极大的差异。
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read out)。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
对于小说,我们不应该反对或赞成,而是喜欢或不喜欢...在批评唯美文学时,就像字义所形容的,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它的美丽。这样的美丽,与我们深切体会之后的喜悦密切呼应。
...伟大的抒情诗值得再三玩味。而在放下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对这首诗所有的体会,可能更超过我们的认知。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你无法与诗人达成共识,但你能找出关键字。你不会从文法中分辨出来,而是从修辞上找到。为什么诗中有些字会跳出来,凝视着你?是因为节奏造成的?还是押韵的关系?还是这个字一直在重复出现?如果好几段谈的都是同样的概念,那么彼此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你找出的答案能帮助你了解这首诗。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做判断,那你就是在做奴隶,不是自由的人了。
哲学家意见合不合其实并不重要,你的责任只是要理清自己的思路。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你可能猜对了一本书的主题重点,但你还是需要自我训练,证明你是“如何”,又“为何”这么说。
一首好诗可以用心研读,一读再读,并在你一生当中不断地想起这首诗。你会在始终不断地找到新点子、新的乐趣与启示,对你自己及这个世界产生新的想法。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如果你手中有一支笔...在你阅读时,这支笔会变成提醒你的一个讯号。
“用你自己的话来说”,是测验你懂不懂一个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如果要求你针对作者所写的某个句子作解释,而你只会重复他的话,或在前后顺序上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你最好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这句话。理想上,你应该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语说出同样的意义。当然,这个理想的精确度又可以分成许多程度。但是如果你无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他所传给你的,只是这个“字”,而不是他的“思想或知识”。你知道的只是他的用字,而不是他的思想。他想要跟你沟通的是知识,而你获得的只是一些文字而已。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出来...这跟藏书印章不同,却表现出你在智力上对这本书的所有权。
不肯用分析阅读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北宋所读的东西而已。
倾听,是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老师学习,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对我们这些离开学校的人来说,我们了解到,如果我们还想要继续学习与发现,就必须知道如何能让一本书教导我们。在那样的情况中,“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学习,“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如何从书中,从一个不在我们身边的老师那儿学习。
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某些知识领域有一套完整的专门用语,在一本这种主题的书中找出重要的单字,相形之下就很容易了。就积极面来说,只要熟悉一下那个领域,你就能找出这些专门的单字;就消极面来说,你只要看到不是平常惯见的单字,就会知道那些字一定是专门用语。遗憾的是,许多领域都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专门用语系统。
就一部论说性的作品来说,通常他会承诺要指导我们做某件事。为了确定他有没有遵守这些承诺,我们就一定要找出他的主旨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当然,对于规则是否了解得够清楚,是能不能拥有技巧的关键。如果你不知道规则是什么,就根本不可能照规则来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规则来做,就不可能养成一种艺术,或任何技能的习惯。
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们感兴趣的是现在-以及未来。有一部分的未来由现在决定。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回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牵挂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如果不是牵挂着,也算不上是你觉得的好书。)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牵挂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疲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医院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的艺术。
明智的行动就是来自知识。知识可以用在许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发明有用的机器或工具,还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在多种技术领域中校正人类的运作技巧。这里我们要举的例子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或是像通常非常粗糙的那种说法,也就是科学与科技之间的区别
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你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
一个人只要学习过一种复杂的技巧,就会知道要学习一项新技巧,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为惧的。也知道他用不着担心这些个别的行动,因为只有当他精通这些个别的行动时,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行动。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