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无地方》是欧美人本主义地理学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影响十分广泛。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论著,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本著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论,从经验的视角着力刻画“地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批判性地指出人类生存场所遭遇的“失根”危机与可能面临的命运。同时,该书提出的地方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术语对学界的影响尤为深远。本译著译自2008 年的重印本。作者在其中增加了一篇新的前言,着重介绍“地方”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当时出现的变化,并指出新千年以后的全球旅行与商业形态虽已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地方”依然是人本主义地理学认识并解释世界的关键出发点。与此同时,这篇前言也道出“无地方”这一术语的内涵演进,即“无地方”与“地方”已不再呈现为尖锐的对立状态,反而在后现代的处境下呈现出彼此交织的状态。“无地方”的内涵尽管存在上述变化,但原创于1976 年的这部著作依然是我们去理解雷尔夫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更多)
爱德华•雷尔夫,加拿大地理学家爱德华•雷尔夫以其著作《地方与无地方》闻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与段义孚、布蒂默等人齐名为当代欧美人文主义地理学思潮的中流砥柱。雷尔夫的论著多从人类的经验视角出发去探讨地理学的现象学基础。其研究往往涉及对地方感、地方依附与地方认同的阐述,以及它们随时代演进而出现的变化。此外,雷尔夫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还包括《理性的景观与人本主义地理学》(1981)和《现代城市景观》(1987),等等。
......(更多)
再版前言
前言
致谢
1.地方与地理学的现象学基础
2.空间与地方
3.地方的本质
4.论地方认同
5.地方感与本真的地方建造
6.无地方
7.今日的景观经验
8.地方的前途
参考文献
索引
......(更多)
在一个地方扎根,意味着拥有一个安全的立足地,我们可以从此出发去观看世界,也意味着可以在事物的秩序里去把握我们自身的立场;还意味着,我们能够在物质与灵性两个层面上形成对某地的有效依附。
当地方作为景观被人类所体验的时候,它的外观始终是一项很重要的特征。但是,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地方经验都理解为对景观的体验。
原始的空间是直觉行动中的空间,直觉的行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在这样的空间中,主体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动。这样的空间是有组织、有结构的,它深植在大量具体而微的事物当中,它也不会涉及空间与空间关系的任何抽象意象或概念。
空间是无形且不能触摸的,它不像实体那样可以被直接描述与分析。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认识并理解空间。同时,我们总是具有关于地方的知觉与概念。总的来讲,空间为地方提供了一个背景,又从特定的地方那里获得了自身的意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