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 傾心推薦:
「馬世芳這樣用心專業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有了價值和尊嚴。」
他能訪出音樂人的真性情,羅大佑說,戴墨鏡不是為了耍酷;李宗盛:寫歌,靠的不是靈感。
他從野百合一路走到太陽花,也曾走進陳昇和伍佰第一次的合作現場。
他從音樂深入時代,書寫被遺忘、被屏蔽,卻猶然美麗的大小聲音。
AGI聯盟首位台灣設計師 聶永真 封面設計 X 大陸知名視覺設計師 魏籽 插畫
「一首歌也可以是啟蒙的神諭,一張唱片也可以是一樁文化事件;一個音樂人不但可以是藝術家,更可以是革命家、思想家。」──馬世芳
從太陽花學運遙思禁歌〈美麗島〉、兩岸不同風景的「滾石三十」演唱會、源起七○年代的「小清新」風潮,到獨立樂團、〈島嶼天光〉等民運歌曲如春筍冒芽而生……一個時代下,這種種從「聲音」外擴而成無數繽紛回聲的萬千世界,透過資深樂評人馬世芳的耳朵記錄,盡收《耳朵借我》這座文字雕堡之中。
《耳朵借我》收錄2011年以來,馬世芳在台港中專欄集結的三十餘篇文章。〈輯一〉從人民運動入題,以厚實的思維剖析時代的聲音;〈輯二〉漫談台灣音樂人數十年間向世界輻射出前所未見的音樂盛況;〈輯三〉溯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橄欖樹〉、限定版唱片、卡帶AB面……;〈輯四〉回到作者個人樂迷紀實:「那天晚上,他們是地球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
從無名樂室裡一曲曲播送的啟蒙材料,到兩岸青年一代代背誦傳抄的地下經典,在這座「聽大聲音見微、由小聲音知大」的文字雕堡裡,我們得以藉由一段口白、一張唱盤、一捲卡帶,甚或某時某地某一席話,再次注視那些撐起這時代一切細微末節的簡單事物。作者馬世芳豐富的樂史知識與精鍊的文采交融,溫文處教人駐足,激動處喚醒沉寂的心緒,令人不禁跟著走進他的世界,打開了耳朵──Lend me your ears。請把耳朵借給他,讓他帶領你,再次聆聽那些美麗而熟悉的歌曲……
......(更多)
馬世芳
廣播人,寫作者,1971年夏生於台北。
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台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二十年紀念冊》。
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合譯《藍儂回憶》,統籌編輯《1975-2005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現居台北,仍持續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更多)
輯一 刀子一樣的風
我曾和同樣年輕愚騃的友朋激切論辯家國大我,亦曾期待尋得《九陽真經》,一舉解決所有問題……然而現在我已漸漸明白:重點從來都不是如何獲取「通關密語」,而是聽懂自己的問題。
淌著血歌唱/完美的抗議歌曲/「放過孩子吧!」/從橄欖樹到葵花籽/好一朵美麗的敏感詞/在鳥巢高唱自由/那年北京刀子一樣的風/一萬匹脫韁的馬/江湖,秋蟬,美麗島
輯二 你轉回頭
我們這群各自攜帶著不同的身世記憶、吹不同的風、喝不同的水長大的孩子,在這一夜,因為同一首歌而一齊流下了眼淚。
巨龍之眼,美麗之島/白色的恐懼,紅色的污泥/當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一些陌生的旋律/青春不再,琴音猶存/李泰祥二三事/阿仁,你轉回頭/坐在那音樂上/倔強執拗的張懸/這個導演會選歌/但願是柴油的/當爐心熔燬,但願我們還能告別/「地下社會」並不欠這社會甚麼
輯三 溯流靜聽
重新再聽那個誠誠懇懇唱著的大男孩,你還是會感動的──我們後來都進來了他的世界,而且,豈只稍作停留而已。
請進來我的世界,稍作停留/忙與盲,一張消失的床/流浪遠方,流浪/「小清新」的祖師奶奶/文青應當讀詩,寫歌的文青尤其是/這句其實唱錯了?/請勿槍殺歌手!/不許胡搞瞎搞!/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目擊陳昇和伍佰的第一次
輯四 以歌築牆
一副塑膠喇叭,一只隨身聽,和一堵豎在書桌前的卡帶牆,便是我青春期的天堂之門。
生平買了最多卡帶那一天/一萬塊一張CD/記得那只隨身聽/消失的貝斯手
......(更多)
要是无法伸出援手,就请让到一边去,毕竟时代正在改变——鲍勃·迪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