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成一个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
《中国建筑史》是由首位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成先生编写,同时也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其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涉及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小到阶基、勾栏、柱础、斗栱、雕饰、门窗,大到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列举实物、分析特征,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我们今天读中国建筑史,是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适履、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是为了在未来选择、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更多)
梁思成
建筑学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后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等职,其参加的中国营造学社在十七年间,以民间组织的架构,一二十余人的规模,完成了对两千余座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建筑理论的研究范式,独力开创了一个学科,堪称世界建筑学术史上的传奇。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作品。
......(更多)
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第三节 明代实物
第四节 清代实物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 结尾——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更多)
在总体上,中国建筑不仅有历时性的i变化:汉之古拙,唐之雄大是,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官式建筑形制化的特点;也存在着共时性的地域文化差异:北国的浑厚,江南的秀丽,蜀中的朴雅,塞外的雄浑,雪域的静谧,云贵高原的绚丽多姿。
中国建筑群的院落分割决定了如果不取鸟瞰方法,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全貌,人们只有通过行走全程而将全貌整合于脑中。这种经历一段时间后的叠加式景观、“长卷”式景观正是中国建筑群的特点之一,“过白”只是时间静止时对视觉重点处建筑关系的要求。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久不残破之野心。 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