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
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质。
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而神话的缺失,却过早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想象力。爱是一生的功课,如果可以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情与欲的挣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来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享受绿色和有机的生活。
蒋勋的文辞优美,直指本质,悲悯却并不忧伤。在这个问题迭出的时代,带给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更多)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散文《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 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等。
......(更多)
相反,你买一栋房子的原因只是这个地区要盖捷运,房价要涨了,或是这边房子值得投资,钱途看好,这就是一种物化。房屋的价值不是由你在主控,你是被物质所拥有的。
其实不一定,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
人生就像是一本永远阅读不完的书,每一次觉得懂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懂的东西。
文学和哲学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哲学会帮助文学,因为哲学有一个责任,要为真相做最后的检查,在真与假之间做了很多探讨,所以有哲学的文学是很好的文学。
我们对于未知的东西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转身逃跑,一种是面对它,问它:你到底是什么?
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
一般而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这几个地区都是典型的第三世界,以第一世界、第二世界马首是瞻。比如说电影《泰坦尼克号》关我们什么事?可是经由美国巨大的好莱坞经济体制,它可以营销全世界,成为一个梦想,一个伟大的、感人的东西,其实这是意思形态的倾销,最后我们就会接受,就像现在穿衣服的方式、吃东西的方式,甚至谈恋爱的方式,都已经跟第一世界一样,我们也用这个意识形态去面对很多生命形象。
神话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学是文化的起源,一个社会不能缺少神话与文学,圆满的心灵生活也不能缺少神话与文学
神话有一个无限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艺术家
当你拥有一个物质的时候,你要能清楚且不断地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拥有这个物质?
要让下一代有节气,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
譬如说你有一栋房子,住在这栋房子里会让你感觉到快乐,因为房子提供你生活的安全感,或是提供你视觉上的享乐,你可以看到山、看到水,感觉周遭环境带给你精神上的满足。这个时候你就是拥有物质。
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知识分子应该保有一种客观性,独立思考,不要站在任何一个利益团体中,为其主张做解说。
很少人会有勇气去对抗这个(教育)制度,你怎么敢对一个高中生说:你不要考试们不要升学,你现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纪,应该去画画、去读小说
什么叫做启蒙?就是把蒙蔽的东西拿掉。没有启蒙,就没有对话,文学书写扮演的就是启蒙的角色,把蒙蔽的东西拿掉,让大家更逼近真相。
台湾真的有重重的矛盾,我们希望自己不受母体干扰,不会被飞弹威胁,所以把自己一步一步孤立起来,最后母体的大文化、大传统,以及很深厚的伦理,也被切断了。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一点。
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反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内省能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有比较之心的就是缺乏自信。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所以我常觉得在人世间所经历的受伤、挫折、坎坷,都是一个领悟的重要契机。
在新食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老师一定要是人师,也永远要以人为本;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
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
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满跟健全的。
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人类长期以来不敢面对身体,是很危险的。我常会建议很多人做自己的“身体备忘录”,记录下所有会让身体有反应的事物,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开始描述自己的身体时,你才能开始认识身体,并且用平常心看待你的身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