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同书》这部“理想”之作中寻找20世纪中国历史的动因
¤ 聚焦大同世界的呈现方式,追溯康有为的设计思路和运思风格
¤ 指示现代中国思想取向的一次转折
本书作者的核心关切,最终可落实到对于“理性主义”在中国之兴起的反思。作者将《大同书》看作整个世界“现代性”的产物。规划社会之形成的几个核心步骤,从调查、统计、计算到设计和规划,再到管理和监控,这些俱是西方现代社会/现代性之神髓,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及文本背后的冲动是作者关注《大同书》这一文本的出发点。而理性主义究竟能否解决20世纪中国的问题,《大同书》中诸多无法安置的裂隙,则是本书想要到达的地方:对规划社会的反思。在这一意义上,本书的写作具有了当下性,能够为我们今天对现代、理性、规划等等议题的讨论提供思想资源。
--
为何说《大同书》是现代的?它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什么?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著作,《大同书》是康有为对未来社会的精心表达。 此前对《大同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创作年代、版本流变、思想来源和内容方面,本书则试图表明,这一看似空想的著作,实际上深深地扎根于近代中国的改革历程中,昭示出中国思想取向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细读《大同书》文本的基础上,作者重审“大同”观念的沉浮、晚清大同观念的重现及其与西方思想的关联;分析《大同书》预设的理论前提,如其中隐含的视觉观念、康有为的人性论与苦乐观;继而重点考察大同社会的“破坏”与“建设”方案,其脱离旧制走向大同的具体路径、实际运营和制度设计等;最终概述康有为的理性主义规划思维模型,并将《大同书》置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视野中,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更多)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等。
......(更多)
导 言 理想的历史与现实的可能
一、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力场中
二、历史进步的终端
三、书写“想象史”
四、如何重读《大同书》
第一章 大同主义的兴起与康有为的大同说
一、复数的“大同”与大同观念的崛兴
二、康有为大同说的形成
三、永远的“未定稿”
第二章 《大同书》中的视觉性与方向感
一、那道俯视的目光
二、内外之别与平面视角的展开
三、热和冷的交融
第三章 人性的“历史化”与中国思想的转向
一、“人道”:一个居中的位置
二、心物交融的共感网络
三、人性的历史化
四、从善恶到苦乐
五、转向“苦乐”
第四章 在大同之路上徘徊前行
一、以兵弭兵的“去国界”之旅
二、一波三折的“去形界”和“去家界”
三、“去种界”中的种族主义
四、“类”的解构与“仁”的限界
五、阴阳史观
第五章 大同世界的生命、生产与生活
一、身体、权利与“天民”
二、生命周期管理
三、大地统计学与公有经济
四、大同政治体系与时空重构
五、大同世界的日常生活
第六章 理性主义与“纤悉之治”
一、追求“纤悉之治”
二、“规划社会”的思维模式
三、无法消化的“畸零”
四、走进历史的单向街
结 论 规划社会与中国的“现代性”
一、重审大同世界
二、为何说《大同书》是“现代”的
三、苦与乐的辩证法
附 录
征引文献
后 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