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对死亡的恐惧、对善恶的追问、对未知的恐慌,而这些问题往往无处问寻,最后只能独自承受、默默消化。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年轻时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当他的孩子也遇到这些问题时,他就专门写了一本小书来为孩子答疑解惑,分享他多年来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作者用一个个人生小故事,娓娓道出生命的真谛。这些文字,如灯塔般为困惑中的孩子拨开迷雾,指引他们热爱生命、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它又往哪里去?
►人是否有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
►生命中是否就自然而然地包含着痛苦?
►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突然变故?
►如果命运看来对我特别不公怎么办?
►人应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生活?
编辑推荐:
★本书最初是何怀宏先生为了解答自己孩子成长中的困惑而写,哲学家与父亲的双重身份,让他的文字既深刻又充满温情。关于生命的本质,如何看待死亡,关于人生中的挫折、困苦,怎么看待成功和失败,怎么应对突然的变故,怎么面对命运的不公,等等。这些困惑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无法避免的,又是家长不容易回答的。
★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用一些小故事引出对生命的感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起来轻松愉悦又发人深省。电子产品充斥的时代,与孩子共读、共同讨论书中提出的生命问题,不光孩子能从中受益,父母也能获得启发。
★当下青少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孩子们的心灵越来越脆弱。这既与环境压力日益增大有关,也与父母对孩子的生命教育缺失有关。本书是绝佳的“教科书级别”的生命教育之书。及早阅读,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灵与心理韧性,引导孩子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30年来多次再版,以其经典性不断回应父母们与孩子所面对的难题,使无数家庭与孩子受益。
★本书荣获第6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小开本,通勤、旅行,餐前、枕边,随时阅读。
★硬皮精装,装帧考究,新增大量精美插图,值得收藏。
★内文采用象牙白纯质纸,呵护您和孩子的视力。
★清新的封面,每次拿起,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力量。
适读人群:
●儿童、青少年(6-12岁亲子共读,12岁以上自主阅读)
●重视孩子心灵成长与心理健康的父母
●中小学教师,青少年教育相关从业者
●所有对人生有困惑的人
......(更多)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与文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另有哲学随笔文集《若有所思》《比天空更广阔的》《仅此一生》等;译著主要有《正义论》(合译)、《沉思录》等。
著作曾获得第6届和第8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第9届和第17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更多)
1 生死之间
珍惜它吧,你的生命,这是在无数的偶然性中、在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很不容易才产生出来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生命的幸运 / 002
心存感激 / 006
心存敬畏 / 010
面对死亡 / 014
正视死亡 / 017
珍惜生命 / 021
人是否有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 / 025
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 030
生命的自我珍重 / 034
2 生命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某种天才,只是我们还怯于或者惰于去发现它。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都是独特和不可替换的,我们要学会爱自己。
我是谁? / 040
相信你自己 / 044
把握你自己 / 048
全神贯注 / 052
慎求完美 / 056
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 060
身份与境遇 / 063
各人有各人的心愿 / 067
最重要的 / 071
何谓好坏 / 075
道德的主体 / 078
义务的分量 / 082
微笑 / 087
为自己和为别人 / 091
3 生命相通
我们不要把自己摆在自然之上,而是要摆在自然之中;不是要做自然的主人,而是要做自然的朋友;不是要去征服自然,而是要去亲近自然,和它一起休养生息。
生命相通 / 096
新的生态观 / 100
特殊景观的意义 / 104
生命的自我修复能力 / 108
生存训练 / 112
“雄性”的培养 / 117
人为什么要探险? / 123
小男孩独自远行 / 127
4 常与非常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免不了要经历一些困苦,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困苦是谁也不能代替我们承受,甚至不能帮助我们减轻的,即使是最疼爱我们的人也不行。
承受困苦 / 134
永不放弃 / 138
平凡的日子 / 141
简单的生活 / 147
愿望井 / 151
心安草 / 154
突然的变故 / 158
理想主义者 / 162
认识战争 / 165
远离战争 / 168
战争与少年 / 172
国境与和平 / 176
直面残忍 / 180
所有的生命,都是生命 / 184
生命的原则 / 189
后记一 / 194
后记二 / 197
后记三 / 200
后记四 / 203
......(更多)
不要相信所谓“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说法,许多“知识”和“信息”其实只是重复、泡沫,甚至垃圾。
现,现代人的探险则更多地只是为了探险而探险了。这倒使探险变得更为纯粹了。以前的探险常常是代表人类,载入史册,现在的探险则常常只代表你自己,你可以留下你自己心中的记录,测量你内心的纬度,你可以知道自己能经受什么,会畏惧什么和不畏惧什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