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在台湾)》为《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六十年回忆》姊妹篇。作者张泽石、高延赛广搜台湾地区、美国两方面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媒体报道、出版物,亲身采访赴台志愿军战俘及其亲属,讲述14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在韩国战俘营的尖锐冲突与自我挣扎,奔赴台湾之后加入军队、经历消沉、不断奋进的故事,还有部分老兵曲折返乡、落叶归根的人生历程。
《孤岛(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在台湾)》中40余幅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彩色战地照片,30张赴台战俘家庭相簿里的生活照、纪念照,全景呈现志愿军战俘从巨济岛到济州岛到台湾岛,从战俘到军人到平民,从身体到情感到精神的磨难,第一次揭开了一段尘封60年的历史真相。
......(更多)
高延赛,陕西延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插过队、入过伍,从事影像艺术、文艺创作,现为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自1996年起,走遍全国16个省区,用摄像机记录了300多名志愿军归俘的口述历史。作品有电视专题片《延安精神》;长篇纪实文学《重围:志愿军180师代政委吴成德与战友们》《绝地战歌》等。
张泽石,四川广安人,1929年生,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参加抗美援朝,在第五次战役中受伤被俘,担任回国志愿军战俘总翻译、总代表,曾被囚禁在美军“最高监狱”和“战犯战俘营”,1953年9月作为最后一批交换战俘归国。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我从美军集中营归来》(1989)《战俘手记》(1994)《我的朝鲜战争》(2000初版,2010年修订版)等作品,及译著《金枝》(合译)。
......(更多)
引子 我是志愿军的后代
第一章 战俘(1950年11月-1953年7月)
一、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俘人员基本情况
二、中国战俘营场的分布情况
三、联军战俘管理当局对待中国战俘政策的演变情况
第二章 分裂(1951年1月-1951年7月)
一、最初中国战俘营的状况
二、1951年6月以后的战俘营状况
第三章 内斗(1951年7月-1952年4月)
一、巨济孤岛上的内斗起因
二、“72”战俘营的“战俘内斗”怎样演变成了“国共内战”
三、“86”战俘营的“国共内战”是如何开始的
第四章 甄别(1952年4月-6月)
一、中朝方面同意进行“志愿遣返甄别”
二、“志愿遣返甄别”的准备工作
三、“71”战俘营的“甄别”
四、“72”战俘营的“甄别”
五、“86”战俘营的“甄别”
六、“70”战俘营的“甄别”
七、釜山战俘“志愿遣返甄别”
八、“志愿遣返甄别”的最后统计数字
九、震惊世界的“杜德事件”
第五章 在济州岛(1952年6月-1953年9月)
一、迁移的风波
二、济州孤岛上的凄风苦雨
三、去台志愿军战俘在济州孤岛上
四、台湾当局对反共志愿军战俘的声援活动
第六章 进中立区(1953年9月-12月)
一、“中立国和中立区战俘营场的设立”
二、停战后双方执行有关战俘遣返问题的协定
三、在中立区的战俘们
四、解释工作的事前准备情况
五、在解释帐篷内外的尖锐斗争
六、选择的无奈、痛苦和艰难
第七章 踏上宝岛(1954年1月)
一、从“志愿军战俘”到“反共义士”
二、旅途中的风波
三、隆重盛大的欢迎场面
四、台籍战俘母子团聚的动人场景
五、来自琉球的志愿军战俘
六、最全面的历史记录
第八章 加入国军(1950年2月-1955年3月)
一、被精神激励
二、被思想训导
三、被集体宣誓加入国军
四、被正式“融入”国军
五、“不愿被融入”者的遭遇
第九章 战俘访问团(1954年2月-11月)
一、组织“反共义士访问团”分赴台湾各地
二、组织“反共义士海外访问团”访问东亚、东南亚
三、战俘访问团的美洲之行
四、战俘海外访问团的南美、欧洲之行
第十章 消沉(1955年4月-1987年)
一、桃园县遇到孤身难友
二、“一无所有的白”
三、荣民之家
四、难以治愈的终生之痛
第十一章 奋进(1960年代-2000年代)
一、在台北难友家
二、“国军英雄纪念馆”里的聚会
三、诗人文晓村的成长经历
四、两次被评为“模范父亲”的马守斌
五、“绿庄飞阁”寄乡情
第十二章 探亲之路(1987年春至今)
一、台湾开放老荣民回大陆探亲的一波三折
二、诗人文晓村艰难曲折的返乡探亲之路
三、巾帼替夫还夙愿
四、有家也难归
五、来自异国的“华侨”
六、四十年的旅程
七、二十三年寻亲路
第十三章 叶落归根(1970年代至今)
一、一个志愿军战俘的悲喜人生
二、流落台湾的志愿军战俘
三、从志愿军战俘到崆峒高僧
四、差点被拒绝的一次探访
五、绕了半个地球终于回到故乡
六、杏花村旁是家园
七、叶落千里也归根
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