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是由极其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在传统与个人独创的互动和互补之间,文学才逐渐显示出它的多样化。本书中作者在分析六朝诗歌之时,选择了“表现”和“描写”这两个文学因素,来作为检验个别诗人风格的参照点,主要因为在80年代初期的美国文学批评界中,“描写”正是许多批评家所探讨的重点。在逐渐走向后现代的趋势中,人们开始对视觉经验的诸多含义产生了格外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也就直接促成了文学研究者对“描写”的兴趣。传统与个人创造的相互作用是本书关注的中心,书中所论及的五位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都寻求将自己的抒情与过去的典范联系在一起。
......(更多)
美国著名华裔汉学家。1944年生于北京,1946年随家人迁往台湾,1968年移居美国。197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现任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文学教授,并为该系两任系主任。曾获美国人文学科的多项荣誉奖金,著有多种英文学术专著和中文著作。200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与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共同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此研究项目预计于2008年完成。
......(更多)
大陆版致谢辞 1
中文版序 1
英文版绪论 1
第一章 陶渊明:重新发扬诗歌的抒情传统 1
第一节 独立不群的诗人 2
第二节 自传式的诗歌 15
第三节 “自然”的升华 39
第二章 谢灵运:创造新的描写模式 51
第一节 “形似”与“窥情风景” 52
第二节 描写的语言 67
第三节 孤独的游客 80
第三章 鲍照:对抒情的追求 89
第一节 从山水到咏物 95
第二节 描写与讲述 107
第三节 抒情的自我及其世界 115
第四章 谢朓:山水的内化 127
第一节 文学沙龙与诗歌的形式主义 132
第二节 感情的结构 144
第三节 作为艺术经验的山水风光 154
第四节 袖珍画的形式美学 159
第五章 庾信:诗人中的诗人 169
第一节 宫廷内外的文学 170
第二节 因袭和新创 182
第三节 向抒情回归 191
附录:揭开陶潜的面具——经典化与读者反应 215
......(更多)
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都寻求将自己的抒情与过去的诗歌典范联系在一起。在诗人表现自我的冲动与遵循传统的冷静之间,存在着一种恒久的辩证法。 希望得到后人理解的想法,正是中国文学复兴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