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是死的,从树上掉下来的那一刻起,它便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以飨世人。
栗子,是活的,当它开始成为流通的商品,便成了栗农生计的依凭,栗贩逐利的手段,农村发展的基础,城乡平衡的媒介。于是,围绕栗子的故事展开了。
专家推荐
农产品流通是农民打破土地束缚的一种方式,亦是其依土而生的一份证据。在这部民族志中,我们看到农民正伴随着农产品流动的节律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迈进,而平衡且畅通的流通体系才是这一切的前提。
——景军,清华大学教授
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农村商品流通系统转型的个案。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社到当下流行的农村电商的演变,使我们得以管窥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变迁。中国城乡关系将去往何处?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份研究中获得一些启示。
——周大鸣,中山大学教授
城乡关系是关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而商品流通则是构建城乡关系的基本方式。张文潇博士着眼于微处,循着板栗的流动轨迹,鲜活地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栗农、栗贩及其嵌入其中的流通体系。这有助于增进读者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对于建构新型城乡关系也颇具启发意义。
——郭星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终于有一本供销社前世和今生的民族志。供销社在二十世纪后半期是乡村人民生产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书写这一系统的故事就是在书写共和国的历史。本书是采用人类学民族志的微观视角,通过一起发生在供销社里有关栗子纠纷的个案为核心线索,以“栗子的故事”折射出了供销社的生命史,也为读者揭示了更为深层次的乡村社会文化转型的问题。
——朱晓阳,北京大学教授
《栗子的故事》以华北小豆庄供销合作社板栗纠纷事件为线索,考察并描绘出转型期乡村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新形态,探讨并反思了电商逐梦中的左与右、上与下、得与失的关系。作者成功地将线索民族志方法付诸当代人类学研究实践,从小事件中洞察后乡土社会的大问题。
——陆益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更多)
作者简介
张文潇,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北京城市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研究、社会治理等。截至目前,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曾于《人民日报》发表多篇报道,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连续三年承担乡村扶贫项目,获得学习强国平台、《农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更多)
序言 赵旭东(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唾沫沾走的500万(1)
第二节 市场、供销与城乡关系(9)
第三节 线索民族志(32)
第二章 享枣栗之利的福地(39)
第一节 后龙风水(39)
第二节 京东板栗(48)
第三节 板栗集散(57)
第三章 栗树生产中的钟摆现象(67)
第一节 栗树的继承(67)
第二节 栗树的承包(75)
第三节 栗树价值的再现(89)
第四节 钟摆现象:基于栗树的循环与融合(92)
第四章 乡村供销社的供与销(94)
第一节 陌生的供销社(94)
第二节 坚定的验质员(110)
第三节 偷摸的地道战(119)
第四节 消失的500万(134)
第五章 流通的风险与信用(153)
第一节 八年的游荡(153)
第二节 风险与分流(163)
第三节 信用与合作(172)
第六章 流通体系转型中的电商逐梦(193)
第一节 电商下乡的展开方式(193)
第二节 电商逐梦的困境溯源(198)
第三节 电商圆梦的实现途径(211)
第四节 电商逐梦中的融合与分离(215)
第七章 结论(217)
第一节 市场中的左与右(217)
第二节 供销中的上与下(221)
第三节 城乡关系中的得与失(224)
参考文献(229)
后记 水至清深,无问西东(242)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