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的文学史观给我们的启示
■王成
--------------------------------------------------------------------------------
一提到《文学史》,读者马上就会与冗长、乏味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作家或作品罗列叙述的著作联系起来。《文学史》除非是为了应付考试,作为阅读对象很难提起读者的兴趣。在大学里,文学史教学同样面临困境。“教师蜻蜓点水,学生走马观花,只记得一大堆关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以及作家风格的论述,却没有阅读作品沉潜
把玩的功夫,故常识丰富,趣味欠佳。”(陈平原语)同时,在文学研究领域,不管出于何种立场,热衷“重写文学史”讨论的专业人士依然大有人在。《文学史》应该怎样写?什么样的《文学史》才能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读一读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与那些为学院派读者所写的“四平八稳”的文学史相比,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学史序说》是在大众读物《朝日Journal》上连载后结集而成的,他面对的不光是学院派读者,更多的是普通读者。也许是因为加藤周一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群的问题,《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两大卷,纵横古今内外,从上古论述到20世纪,不仅是诗歌、小说,甚至对思想、哲学、汉诗都有详细的论述。读来令人感到概念明确、文章清晰、逻辑缜密、论述透彻而不乏味。掩卷反刍,读者很快就会厘清日本文学史的来龙去脉,获取丰富的文学史知识。
《日本文学史序说》采用的是广义的文学概念,从内容上看,不光包括小说、散文、诗歌,而且包括历史、宗教、哲学等领域所有用文字书写的表达人类思想的书籍。从形式上看,包括了从汉文作品到日语口头传承作品。这样的概念应该说是继承了日本文学史的传统方法,但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狭义的文学概念在日本通行的时代,加藤周一的文学概念,对于封闭的日本“国文学”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时下文学领域流行的文化研究加藤周一在30年前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加藤周一的工作推动了日本“国文学”界的变革。
加藤周一认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的叙述不是对于过去的文学事件做编年史式的纪录,也不是对过去的作家或作品按年代编排叙述。文学史应该是对文学事件的前因后果,按照一种内在的逻辑进行阐述。文学史与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必须涉及影响文学变迁的文学内外的诸多条件。于是,他在《日本文学史序说》中,首先指出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这是他的“日本文化杂种性”理论的核心。在此前提下,他指出贯穿日本文学的核心是土著的世界观。他为了证明这种土著世界观,重点研究了那些可以推测未受到外来影响的古代文献。观察了那些从地理上或者社会结构上较少受外国文化影响的群体创造出来的文学表达方式。他分析了外来文化体系的“日本化”过程,从中找出土著世界观的作用力是如何显示出来的,以此来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中土著世界观的结构。根据这个观点加藤周一反对以往的文学史以明治维新为界限把日本文学史分为“前近代”与“近代”。他认为这种“断层”的观点没有从深层结构去仔细分析日本文学的发展脉络而得出的结论,他的结论是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文学没有出现“断层”而是一直“持续”着土著的世界观。围绕这个观点日本学术界的争论至今还在持续。
《日本文学史序说》是一部开放性的文学史,它对于当时通行的文学概念,对于日本“国文学”的自我封闭状态提出了质疑,引起读者对日本文学史的重新思考。他明确反对以往的文学史断代法,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史观点,展示了独特的文学史叙述方法。这些独到的见解和方法都是基于长期以来他对日本文化研究的深厚功底,用翻译家叶渭渠先生的话说“作者以哲学思想为中轴,纵横于文学的社会性、世界观的背景和语言及其表述法等几个互相联系而又不尽相同的环节中,并且运用作者独创的‘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理论,来阐释日本文学的本土思想与外来思想的调适与融合”(杨鸥《日本文学与现代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7月26日第七版)。《日本文学史序说》堪称加藤周一的代表作,是加藤周一的“杂种日本文化论”在文学上的演绎之作,为此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重视,1980年被授予学术著作年度最高大奖———“大佛次郎奖”。此书经叶渭渠、唐月梅两先生翻译,已由开明出版社出版,不仅喜爱日本文学的读者开卷有益,对于研习日本文化的读者也具有指南作用。
......(更多)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1943年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1950年获东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上智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教授,以及立命馆大学、耶鲁大学、日内瓦大学、布朗大学、剑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
在东京大学学医期间,经常到文学系听讲文学课,尤其是法国文学课。以1946年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合著《文学的考察——1946》为契机,登上日本文坛。他创作的诗歌、小说,自成一家。他以“杂种文化”为轴心,开展多彩的文化、文学艺术评论活动,在广阔的视野上,以透彻的理论,明晰地分析了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其在思想界和文化界的权威地位。
代表作《日本文学史序说》获大佛次郎奖,并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
著有《日本文化的杂种性》、《日本文化的时间与空间》、《近代日本文明史的位置》、《艺术论集》、《艺术精神史的考察》以及自传体小说《羊之歌》、杂文《夕阳妄语》(全4卷)等。平凡社出版《加藤周一著作集》(全24卷)。岩波书店出版《加藤周一自选集》(全10卷)。
叶渭渠,(1992-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早稻田大学、学习院大学、京都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及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著有《日本文化通史》、《日本文化史》《图文本》、《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小说电》、《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谷崎润一郎传》、《周游织梦》、《扶桑掇琐》。与唐月梅合著《日本文学史》全@卷、《日本文学简史》、《世纪日本文学史》、《日本人的美意识》等。译有川端康成《雪国》等小说、散文。
唐月梅,(139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早稻田大学乐都立命馆大学客座研究员及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等职。著有《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日本戏剧史》、《日本戏剧》、《日本文学》和《三岛由纪夫与殉教图》等。译有《三岛由纪夫&春雪》、《太阳与铁》等小说、散文。与叶渭渠合译山崎丰子《浮华世家》全;卷一等。
......(更多)
(上)
前言
目录
日本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作用
历史发展的类型
语言及其文字表现
社会背景
世界观背景
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万叶集》的时代
从《十七条宪法》到《怀风藻》
《古事记》与《日本书纪》
民间故事与民谣
《万叶集》
第二章 第一个转折期
大陆文化的“日本化”
《十住心论》与《日本灵异记》
知识分子的文学
《古今和歌集》的美学
第三章 《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
最早的锁国时代
文学的制度化
小说世界的成立
女性日记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以后
《今昔物语》的世界
第四章 第二个转折期
双重政府与文化
佛教的“宗教改革”
关于禅
贵族的反应
《平家物语》与《沙石集》
第五章 能与狂言的时代
封建制的时代
禅宗的世俗化
伙伴圈外的文学
艺术家的独立
能与狂言
第六章 第三个转折期
接触西方
初期的德川政权和知识分子
本阿弥光悦及其周边
大众的眼泪与欢笑
后记
(下)
目录
第七章 元禄文化
关于“元禄文化”
宋学的日本化
徂徕的方法
白石的世界
《叶隐》与《曾根崎情死》
俳谐
町人的理想与现实
第八章 町人的时代
教育·暴动&遥远的西方
关于文人
富永仲基与安藤昌益
心学
忠臣藏与通俗小说
平贺源内与兰学者们
梅园与蟠桃
本居宣长
上田秋成与国学者们
歌舞伎与木版画
笑的文学
第九章 第四个转折期(上)
走向近代之路
国体与兰学
诗人们
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
町人的逃避
农民们
第十章 第四个转折期(下)
吉田松阴与一八三○年的一代
福泽谕吉与“西方化”
中江兆民与“自由民权”
成岛柳北与江户的乡愁
一八六八年的一代
露伴和镜花
铃木大拙与柳田国男
子规与漱石
鸥外及其时代
内村鉴三与安部矶雄
“自然主义”的小说家们
幸德秋水与河上肇
有岛武郎与永井荷风
第十一章 工业化的时代
一八八五年的一代
谷崎润一郎与小说家们
木下?太郎与诗人们
一九○○年的一代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芥川龙之介及其后
外国文学研究者与诗人们
三个座标
终章 战后的状况
战争的体验
“第二次开国”
经济高度发展的管理社会
后记
译后记
......(更多)
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な言葉の秩序を建設することよりも、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情的な人生の特殊な場面に即して、言葉を用いることにあったようであ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