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讲述无论是追溯学科之形成,分析理论框架之建构,还是评价具体的名家名著、学派体系,都无法脱离其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学术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确实颇多牵连。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更有内在理路的相互交织。想象学术史研究可以关起门来,“就学问谈学问”,既不现实,也不可取。正因如此,本丛书不问“家法”迥异、“门户”对立,也淡漠“学科”的边界与“方法”的分歧,只要是眼界开阔且论证严密的学术以及思想史、文化史方面的著述,均可入选。也许,话应该倒过来说:欢迎有志于通过触摸历史、感受传统、反省学科进而重建中国学术的学人,加盟此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文化工程”。
......(更多)
......(更多)
导言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
第一章 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
一 关于“五四运动”
二 五月四日那一天
花开春日
集会天安门前
受气东交民巷
火烧赵家楼
夜囚警察厅
三 如何进入历史?
四 回到“五四”现场
第二章 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
一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二 “仍以趋重哲学文学为是”
三 以“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学事业
四 文体对话与思想草稿
五 提倡学术与垄断舆论
六 文化资本与历史记忆
第三章 叩问大学的意义——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
一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二 北大传统的另一种阐释
三 老北大的艺术教育
美育而非美术
社团而非院系
从音乐研究会到音乐传习所
中乐与西乐之争
博雅传统与“爱美的”
第四章 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
一 古文的骄傲与白话的先驱
二 令人神往的“提奖光复,未尝废学”
三 深思独得与有感而发
四 白话文的另一渊源
第五章 经典是怎样形成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
一 删诗事件
二 老朋友的意见
三 学生的建议
四 二周的眼光
五 胡适的自我调整
六 经典地位的确立
第六章 写在“新文化”边上——旧纸堆里的新发现
一 失落在异邦的“国故”
二 在巴黎邂逅“老北大”
三 不该被遗忘的“文学史”
四 八十年前的中学国文教育之争
附录一 关于《章太炎的白话文》
附录二 鲁迅为胡适删诗信件的发现
附录三 台湾版《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自序
附录四 《触摸历史?进入五四》英译本序
引用及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
......(更多)
同人间相互支持,并肩作战,撰文时你征我引,开口处我赞你叹,有效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即便在局外人看来,新文化人的口气未免过于霸道;但在守旧势力依旧十分强大的1910年代,力主革新的弱势群体,不得不更多地“意气用事”。正是这王道、霸道并用,庄言、寓言杂出,招来林纾、梅光迪等论敌,使得整个讨论上升到思想史的层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