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出版业的壮举,不仅在规模上前无古人,而且此等壮举竟然只倚仗一人的批评力。
——《新闻周刊》
无论如何看待,他都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文学界极为多才多艺,也是极刺激的存在之一。
——萨姆·塔嫩豪斯
本书收录了布鲁姆对五十六位文学史中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及其作品的精当评述。从14世纪的彼特拉克到20世纪后期的安妮·卡森等英美诗人,再到普希金、波德莱尔、兰波、聂鲁达等其他语种诗人,布鲁姆精细梳理了西方诗歌传统,展现了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布鲁姆在多角度的分析介绍中融入了弗洛伊德和诺斯替思想,始终贯穿着“影响的焦虑”概念,强调后辈诗人与前驱者之间竞争性的关系,是诗歌鉴赏的极佳指南。
自1984年起,当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与切尔西出版社合作,开展一项史无前例的冒险事业:围绕西方广受欢迎的作家作品,精心拣择极富启发性的批评杰作,编辑出版上千种名家批评文集,以帮助读者增进文学鉴赏力。布鲁姆坦言,在这一力求赅备的宏图大业中,自己亦深受教益,学会了如何为大众写作;文学批评不只是个体的洞察,更是公众的事业。二十年后,他把自己为这些批评文集所撰写的导言,分门别类汇成六卷,以纪念这场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六卷书中所呈现的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堪称一位稀世天才与文学史上无数伟大心灵所碰撞出的炫目火花。
......(更多)
哈罗德·布鲁姆,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1930年生于纽约,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西方正典》(1994)、《如何读,为什么读》(2000)、《影响的剖析》(2001)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具原创性和最富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更多)
前 言
导 言
彼特拉克(1304—1374)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约翰•邓恩与17世纪玄学派诗人(1572—1631)
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1612—1672)
安德鲁•马维尔(1621—1678)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
拜伦勋爵(1788—1824)
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
约翰•济慈(1795—1821)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
伊丽莎白•巴蕾特•布朗宁(1806—1861)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勋爵(1809—1892)
罗伯特•布朗宁(1812—1889)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
马修•阿诺德(1822—1888)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
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1844—1889)
阿蒂尔•兰波(1854—1891)
A.E. 豪斯曼(1859—1936)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1869—1935)
保罗•瓦莱里(1871—1945)
保罗•劳伦斯•邓巴(1872—1906)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华莱士•史蒂文斯(1879—1955)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
H.D.(希尔达•杜利特)(1886—1961)
玛丽安•穆尔(1887—1972)
克劳德•麦凯(1889—1948)
E.E.肯明斯(1894—1962)
吉恩•图默(1894—1967)
罗伯特•格雷夫斯(1895—1985)
艾伦•泰特(1899—1979)
斯特林•A. 布朗(1901—1989)
朗斯顿•休斯(1902—1967)
康蒂•卡伦(1903—1946)
巴勃罗•聂鲁达(1904—1973)
罗伯特•佩恩•沃伦(1905—1989)
W.H. 奥登(1907—1973)
西奥多•罗特克(1908—1963)
伊丽莎白•毕晓普(1911—1979)
罗伯特•海顿(1913—1980)
约翰•贝里曼(1914—1972)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
格温多林•布鲁克斯(1917—2000)
詹姆斯•迪基(1923—1997)
约翰•阿什贝利(1927—2017)
W.S.默温(1927—2019)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2017)
杰弗里•希尔(1932—2016)
马克•斯特兰德(1934—2017)
杰伊•赖特(1935— )
谢默斯•希尼(1939—2013)
安妮•卡森(1950—)
延伸阅读
索 引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