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一个古老而烦难的问题,从古至今都从不缺少思想的巨人为之争辩不已。20世纪艺术批评巨匠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一个艺术与生活含混不清的时代里重新回到康德,以晓畅而通俗的语言参与美学大师的论争。
本书收录了格林伯格未曾结集的文章和1971年本宁顿学院系列研讨会演讲稿 ,反映了他对艺术趣味与品质的最广泛见解。他坚持认为,尽管现代艺术家通过生产一些如此跳脱常理以至于无法被评价的艺术品来奋力逃避趣味的审判,但趣味仍然是不可抗拒的。他坚守艺术品质的标准,并认为去探寻一种媒介最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是艺术家的责任,对此进行鉴别则是批评家的责任,而这两者都是伟大艺术的必备条件。他讨论审美体验中期待和惊奇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讨论伟大艺术所带来的激动心情。《自制美学》使得我们可以审视批评家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也会给他充满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理论提供辩护(时不时还会给予反思)。查尔斯·哈里森的序言介绍了《自制美学》的写作背景——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及20世纪批评的演变。
......(更多)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作品最简明地阐述了193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晚期西方艺术评论的中心问题。他通常被认为是美国 “抽象表现主 义”的主要发言人,由于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他便成了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分水岭。著有《自制美学:关于艺术与趣味的观察》、《艺术与文化》、《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
译者 陈毅平,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1989),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1995),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2004)。曾在武汉工学院、武汉大学和汕头大学工作。多年从事英语和翻译教学,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译著主要有《海明威》(1997,第三译者)、《英语名家散文》(1998,主编、翻译)、《废墟中的大学》(2008,第二译者)、《平衡》(2015,第一译者),在《英语广场》等杂志发表译文70余篇。
......(更多)
目录
总 序
前 言
致 谢
序言:艺术判断
第1部分 文章
直觉与审美体验
审美判断
趣味会是客观的吗?
惊奇因素
判断与审美对象
惯例与创新
对价值的体验
审美话语的语言
小议审美距离
第2部分 本宁顿学院研讨会 1971年4月6—22日
第1夜
第2夜
第3夜
第4夜
第5夜
第6夜
第7夜
第8夜
第9夜
附录:“第一章”草稿
延伸阅读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作品
其他作者的作品
索 引
......(更多)
培养自己的品味(taste)并超越一定程度,不是所有正常人都能做到的。这里面的障碍主要是社会性的,但通常也许跟性格和成长环境有关,这种成长环境也许跟社会、经济因素并无牵连。无论根源何在,这些障碍容易……融入到你很个人化的自我,变成你的「主体性」。恰恰是主体性而不是身外因素妨碍你与审美对象保持距离,而这种距离的保持是审美体验的根本。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