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大卫·休谟“媒介化”自己,在文坛暴得大名,引来英国一代文宗约翰逊的讥讽;对书籍出版不闻不问的莎士比亚无心插柳,“促成”了莎剧千古流传;《霍比特人》从家庭晚间口述故事一步步走向英国民众,最终成为“托尔金神话”;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四处碰壁,几经周折方成文学经典;冷眼看世界、看人世的鲁迅,以扶助困厄中的文化青年助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武侠小说作家如过江之鲫,独有金庸造就了“传奇”……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知识经由媒介传播进而社会化的规律。
本书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私人化知识”到“社会性知识”的转变进行考察和分析。作者认为,社会化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私人”到“社会”的复杂过程,社会性知识不是“创作”出来,而是“制造”出来的。在制造知识的过程中,媒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书籍和出版,都是知识制造中赖以凭借的媒介,它们以媒介的特质,勾连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使得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成为可能。同时,又是某种程度上“媒介丛”,汇集了图像、肖像、书目、广告甚至知识人本身等不同类型的单一媒介,它们共同为知识的制造与社会效应的发挥提供了助力。
......(更多)
姜华,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在《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18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曾获上海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3)、第三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2016)、2013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优秀论文奖(2014)、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9)。著有《新闻文化的现代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现代思潮与新闻文化》(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4)等,合作主编有《出版的品质(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21)。
......(更多)
前 言
第一部分 理论视野
第一章 媒介化的知识:作为知识实践的出版
一 聚讼纷纭的“出版”
二 系统化、智识性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出版的内在特质
三 中介化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出版价值的保障机制
四 在传播中传承:作为文化之源的出版
结语
第二章 知识的物质性:书籍媒介未来样态之考察
一 “实体的黑夜”
二 “思想的货币”
三 “艺术化生存”
结语
第三章 从辛弃疾到GPT:人工智能对人类知识生产格局的重塑
引言:辛弃疾与ChatGPT
一 GPT 与三阶知识的出现
二 GPT 知识生产的特殊机制
三 GPT 介入知识生产的社会效应
结语
第二部分 地方经验
第四章 印刷物中的形象建构: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媒介因素
一 借由媒介的自我技术化
二 以媒介为核心的“出版者功能”
三 媒介中的文人,媒介中的启蒙
结语
第五章 “戏剧中人”的“印刷转向”:书籍、剧院与莎剧的兴起
一 媒介—讯息
二 福斯塔夫—莎士比亚
三 从“戏剧中人”到“印刷中人”
结语
第六章 知识传播中的文化资本:“传播圈”与“托尔金神话”的诞生
导言
一 从无心之作到精心书写:文化资本的积累
二 作者、出版人与跨国的读者群:“传播圈”的力量
结语
第七章 “知识的突围”:出版理想与《尤利西斯》的面世
一 不朽的经典
二 杰作的突围
三 出版者的“执念”
结语
第八章 “谷登堡的延伸”:晚清传教士与中国出版的现代转折
一 上帝的仆人:将印刷出版融入“天职”
二 知识的信徒:作为著述者的传教士
三 资本的追求者:造字、印书以谋利
结语
第九章 知识场中的关系网络:编辑出版中的鲁迅与青年
导言
一 “此公颇有点尼采气”
二 垫资为青年出书
三 为后进指引人生
结 语
第十章 媒以达通:媒介学视野下的“金庸传奇”
引言
一 金庸何以成为金庸
二 作为媒介的“文本”:语言与互文的穿透力
三 时代洪流中的核心媒介:报纸、小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 身体的媒介与融合的媒介: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结 语
后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