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揭开了无意识的面纱,发明了精神分析,但他发明的这种方法却没能帮助他更好地恢复本我,持理性主义的弗洛伊德依然要让理性主宰一切,而忽略了一个本来便存在于世上的东西——爱。
弗洛伊德是一个孤独的人,如果不是在积极地从事其发现,追求他的准政治性目的,他也不会感到幸福。
在这本《弗洛伊德的使命:人格与影响力分析》中,精神分析之父走下神坛,让你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弗洛伊德。
......(更多)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
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于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井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包括:《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占有还是存在》《人心:善恶天性》等。
......(更多)
再版絮语
译者前言
第一章 弗洛伊德追求真理的热望和勇气 ....................... ..... 001
第二章 弗洛伊德和母亲的关系:自信和不安全感 ....... ..... 011
第三章 弗洛伊德和女人的关系:爱.................................... .. 021
第四章 弗洛伊德对男人的依赖 ............................................. 041
第五章 弗洛伊德和父亲的关系 ............................................. 059
第六章 弗洛伊德的权威主义 ................................................. 067
第七章 弗洛伊德——世界改革家 ......................................... 075
第八章 精神分析运动的准政治特性................................ ...... 091
第九章 弗洛伊德的宗教和政治信念...................................... 105
第十章 概括和结论 ................................................................. 117
......(更多)
弗洛伊德的不安全感,顺具特色地表现为口腔感受、沉饿恐惧和饿死恐惧。由于感受者的安全依赖于对母亲的喂养、照料、爱和赞许的信念,所以,他的恐惧恰恰与可能失去这种爱有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