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历史”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认识中的历史,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德国人对待历史的方式。
“我们如何面对历史,在历史学科之外,它是如何被谈论、被解读以及被描述的?……这里涉及的不是头脑中可以被测试或者可以被灌输的历史知识,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所提供的各种经历以及对历史的消费。”
“比回忆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回忆的事件的意义……通过回忆,人类不仅拓宽了事件的跨度,也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反省自己的维度。过去是一面镜子……它超越了个人和集体的掌控,它无法被专权操控,无法被最终评价,无法被永久否定,并且最重要的:它绝对不会被完全摧毁。”
......(更多)
阿莱达•阿斯曼,《圣经•新约》学者巩特尔•鲍恩康的女儿。1966—1972年间,在海德堡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分别学习英语和埃及学。1977年,她以“虚构的合理性”为主题,撰写了博士论文。1992年,阿斯曼获得了海德堡大学的特许任教资格。1993年,任康斯坦茨大学的英语和文学研究教授。
阿斯曼早期的著作主要讨论英语文学和文字交流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后,她的研究重心转变为文化人类学,特别是文化记忆与交流记忆——这是她和扬•阿斯曼联合创造的新术语。她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1945年以来的德国历史、代际在文学和社会中的角色,以及记忆理论问题。
关于译者
袁斯乔,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士,南京大学-哥廷根大学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发展硕士。长期从事中欧政府间交流工作,先后任职于德国驻华大使馆、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政府外事机构。
......(更多)
序言
前言
开端:德国历史有多漫长或是多短暂?
被体现的历史:几代人的动力
家庭记忆中的历史:世界历史的私人通道
公共空间中的历史:作为记忆承载者的建筑
被展演的历史:博物馆和媒体
历史展示的三种基本形式:叙述、展览、展演
展望:国家的重现
参考文献
......(更多)
在记忆范式中尤为崭新的是“身份”(或认同)这一概念, (吕博)城市形象中被保护起来的古迹将不再被改变,它们的作用就在于,在飞速改变的城市建筑形象中“确保具有唤醒作用的元素,即构成身份认同的元素”。
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与过去的联系,它们是由不同的动因所促成的: 1. 好奇。 2. 与确认认同的需求相符。尼采认为,个人及集体对于自身的历史,对于清清楚楚呈现、并以物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所有东西,都存在一种情感性的联系。 3. 一种命令强迫。对过去的某些事件作为道德义务的认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