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1992年增訂本)
The Cycle of Growth and Decline: On the Ultrastable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
金觀濤、劉青峰
By Jin Guantao and Liu Qingfen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專刊(十二)
1992 21×15厘米 平裝本 379頁
國際統一書號:962-201-541-7
定價:HK$95/US$14.50
《興盛與危機》的作者大膽地將系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餘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係入手分析,提出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的假說,並用這一套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年來的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由於本書觀點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海內外學術界也普遍受到關注,一般認為是中國十年改革時期重新詮釋中國歷史的最重要理論著作之一。
......(更多)
金觀濤、劉青峰是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曾合作和分別出版《問題方法集》、《我的哲學探索》、《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新十日談》等有關哲學、中西社會文化及科學史研究著作十餘種。
......(更多)
增訂本序言
史學領域的新探索 / 包遵信
目錄
第一章 一個古老的難題 / 1
1.1 對思考的再思考 / 1
1.2 以往學說的疑難 / 2
1.3 問題的正確提法 / 6
1.4 社會結構及週期性、停滯性 / 9
第二章 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 19
2.1 「大一統」之謎 / 19
2.2 兩個生動的比喻:「馬鈴薯」與「混凝土」 / 21
2.3 儒生、官僚及語言、通訊工具 / 24
2.4 郡縣制、儒家國家學說及一體化結構 / 28
2.5 封建大國的自發分裂傾向 / 32
2.6 一體化功能之一:對分封制的調節 / 34
2.7 一體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關係 / 37
2.8 一體化功能之三:抑制軍事割據 / 38
2.9 兩種不同結構的封建社會 / 41
2.10 一對同構體:家庭與國家組織 / 44
2.11 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脆性 / 49
2.12 維持脆性的平衡———強控制 / 50
2.13 繁榮與陰影 / 53
第三章 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 / 63
3.1 歷史病:官僚機構及人員的膨脹和腐化 / 63
3.2 封建特權與低薪制 / 67
3.3 皇帝的調節作用與權力金字塔 / 72
3.4 皇權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 76
3.5 什麼是無組織力量 / 80
3.6 經濟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土地兼併 / 82
3.7 土地兼併的自發趨勢和受控階段 / 86
3.8 危機爆發的突然性 / 90
3.9 無組織力量的匯流 / 92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喪失 / 96
第四章 變法與動亂 / 105
4.1 變法效果遞減律 / 105
4.2 王朝中後期變法對社會危機的加劇 / 108
4.3 封建剝削的可控部分與不可控部分 / 111
4.4 剝削放大效應 / 115
4.5 農民大起義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 118
4.6 動亂規模與無組織力量成正比 / 121
第五章 中國封建王朝的修復機制 / 131
5.1 奇異的修復能力 / 131
5.2 大動亂的調節作用 / 132
5.3 新王朝穩定性與無組織力量殘存程度成反比 / 135
5.4 第一塊修復範本:宗法同構體 / 139
5.5 皇權主義:農民對第一塊範本的意識 / 141
5.6 第二塊修復範本:一體化目標 / 143
5.7 兩塊範本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種途徑 / 146
5.8 與一體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 150
第六章 歷史的奇觀:超穩定系統 / 157
6.1 從一個寓言談起 / 157
6.2 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的障礙之一:強控制和郡縣城市 / 161
6.3 資本主義因素結合的障礙之二:缺乏仲介 / 165
6.4 原始積累的中斷 / 170
6.5 封建王朝崩潰前的「假資本主義」 / 174
6.6 脆性瓦解的悲劇 / 180
6.7 嚴峻的選擇 / 184
6.8 永恆的萌芽 / 187
6.9 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 196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亞穩態結構及其他 / 203
7.1 一體化調節的失靈 / 203
7.2 中原的虛弱和少數民族內遷 / 204
7.3 玄學、佛教的興起 / 207
7.4 政治結構的變化:分裂、貴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 211
7.5 經濟結構的變化:塢堡組織和人身依附關係的加強 / 214
7.6 亞穩結構與魏晉封建說 / 218
7.7 重建一體化的道路 / 220
7.8 南朝的貢獻與死胡同 / 221
7.9 中華民族大熔爐 / 224
7.10 超穩定系統對外來衝擊的反應 / 227
7.11 中國社會超穩定系統形成發展的階段 / 234
第八章 意識形態結構的系統分析 / 239
8.1 如何分析意識形態的結構 / 239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結構 / 242
8.3 意識形態結構的內和諧 / 250
8.4 一體化對意識形態的要求 / 252
8.5 內和諧、外適應與意識形態結構的演化 / 255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補結構 / 260
8.7 衝擊、反芻和融合 / 266
8.8 理學的僵化與反僵化鬥爭 / 270
8.9 價值觀反省 / 274
第九章 科學技術與古代社會 / 277
9.1 李約瑟問題 / 277
9.2 蒸汽機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 281
9.3 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整體觀 / 285
9.4 近代科學技術結構:在西方社會結構演變中成長 / 288
9.5 中國古代「大一統」技術結構 / 291
9.6 陰陽觀念和直觀外推的思想方式 / 296
9.7 倫理中心主義對科學的影響 / 298
9.8 社會結構對科學技術進步的容量 / 300
第十章 社會結構演化理論 / 309
10.1 「整體分析」方法 / 309
10.2 社會結構的三個子系統 / 314
10.3 形態組合和社會結構調節原理 / 320
10.4 結構穩定性和脆性 / 327
10.5 從存在到演化:潛結構的形成 / 332
10.6 功能耦合系統的破壞:結構老化和無組織力量的增長 / 336
10.7 社會結構演化的四種模式 / 343
10.8 社會行動的新理論 / 348
第十一章 數學模型和王朝壽命研究 / 359
11.1 歷史學家與數學家的合作 / 359
11.2 從事件到數軸的映射:尋找主要變數 / 360
11.3 王朝穩定性的數學表示 / 362
11.4 行為曲面與盛衰曲線 / 364
11.5 王朝盛衰方程 / 368
11.6 王朝壽命討論及其他推論 / 370
後 記 / 377
......(更多)
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还有,日本武士在幕府时代就开始接受了儒家观念,为什么在这个版图不大的岛国并没有实现一体化? 令人奇怪的是,包含着朴素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墨家学说,为什么没有成为实现一体化的意识形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