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16年史語所傅斯年講座三講文稿的集結出版,第一講〈商代的國家形式〉提出「方國聯盟」和「都鄙群」理論,勾畫出較完整的商代社會圖景;第二講〈商王國的社會結構〉,探討商代社會成員的組成方式及其相互關係的格局,史學工作者通常是用傳世文獻結合考古資料來復原古代社會結構,商代則因為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卜辭,兼有考古的和文獻的性質而讓研究得以推進;第三講〈商王的權力〉,則是在商代國家是方國聯盟的新觀點後,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探索,以殷墟卜辭為主要材料,結合有關的考古材料,從探討商王的權力這一角度出發,進一步認識當時國家的具體特點。
--------
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傅斯年講座」於12月20至22日舉行,邀請吉林大學林澐教授擔任。林教授長年任教於吉林大學,2009年受聘為該校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終身教授),現為文學院考古學系教授。林教授在商周考古、東北考古、古文字學等研究領域,有極為突出的貢獻,著有《古文字研究簡論》與《林澐學術文集》等書。此次受邀擔任「傅斯年講座」,將以「商史三題」舉行系列演講,歡迎蒞臨聽講。
第一講:商代的國家形成
時間:12月20日(星期二)上午10:00
第二講:商王國的社會結構
時間:12月21日(星期三)上午10:00
第三講:商王的權力
時間:12月22日(星期四)下午3:00
三場演講地點均在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
......(更多)
......(更多)
......(更多)
因而,在當時生産力的情況下,這種「全民皆兵」「兵農合一」的體制,從商到春秋前期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的各國所共同的。殷墟小型墓中很多隨葬有青銅戈,可證一般民眾都有兵士的身份,而且他們參加軍隊時是自備軍事裝備的。
所以我們可以説,商代每個大家族内部血缘紐带仍在起作用,但每個大家族之间的關係就並不只是血缘關係在起作用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