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并先后在中央研究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任教。赵氏一家俊秀满门,妻子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女儿、女婿多在大学任教,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胡适的鼓励之下,杨步伟撰写《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记录两代知识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生动的记录。
赵元任和杨步伟二人结交众多著名学者,书中不乏关于这些人的趣闻轶事:陈寅恪和俞大维在留德期间专心治学,就像“宁国府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刘半农经过六个小时的魔鬼考试,终于拿到博士学位;金岳霖因为母鸡“难产”,打电话急请杨步伟帮忙……种种掌故,让人想望前辈学者的性格与风采。
......(更多)
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女士的自传《杂记赵家》,值得今天许多人好好读读。我以为该书的好处至少有两处,第一,提供了丰富的近现代史料。由于作者交往的人员大都是现代中国学术界的名流,所以,她能够给我们讲述她个人对这些重要学人的印象。如,书中对胡适、钱玄同、梁启超、蔡元培、刘半农、蒋梦麟、金岳霖、陈寅恪、傅斯年、罗家伦、李方桂、徐志摩的描写,无论是肯定,还是臧否,都让人感到平实,毫无借别人之重来抬高自己,故这样的回忆读者读来放心,当然,作者自己写来也是自如。譬如,在回忆二十年代她与赵元任旅行到德国时,记录了当时在德留学的中国学生风行与原来包办结婚的妻子离婚之事,这原本是留学生们的一种生活,但作者在这里插入一句:在这些留学生中,只有陈寅恪、傅斯年埋头学习,不涉这类事,他们是(《红楼梦》)宁国府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书中特别提到,陈寅恪与俞大维(当时都是留学生)请赵元任夫妇看德国歌剧,当陈、俞俩人将客人送至剧院门口,便要离去,赵元任夫妇一问才知道,原来陈、俞俩人是省下自己的饭钱,来请赵元任夫妇听歌剧。这类记录,虽着墨不多,但让人感受到陈、俞俩人的为人风格。书中还提到抗战爆发后,赵元任离国赴美的经过。过去有些书只据某些人的传闻,说赵某人贪图美国的生活,而在自己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去了美国。从杨步伟的记录来看,全不是那么回事。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西迁时,赵元任一家也随之到了昆明,只是国难之际,中央研究院中的某些掌权人物对赵元任的语言组采取歧视态度,使得包括赵元任在内的语言组同人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工作(照杨步伟的说法,赵元任“七八小时手拿一管笔一字写不出来,终日不说一句话”),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夏威夷大学正好邀请赵元任去任职,赵才离国赴美。这些记录使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学者的生活和工作处境,的确是非常艰难的,既便像赵元任这样有学术声望和地位的人,也难免要受小人的气,无奈之下,只能一走了之。
该书第二个好处是,好看有趣。通过历史掌故的记录,照见了许多现代学术大师们生活的另一侧面。如,哲学家金岳霖,众所周知,有名士气,但究竟到什么程度,杨步伟在自传中有所记录,事件之一,是二十年代在北平时,有一天,金岳霖忽然给赵元任家打了一个电话,说是家里出了事,请赵太太来帮帮忙(杨步伟原在日本学医),大概金先生那时正跟一位 Lilian Taylor小姐做朋友,杨以为出了什么事,跑去一看,原来是金家的一只大母鸡生不出蛋,卡在半当中,故请杨医生帮忙助产。此类掌故,书中比比皆是,读来真是妙趣横生,我想今天的读者大概也是愿意分享这份快乐的吧。
......(更多)
......(更多)
我每天六点多钟就起床,带着洋车夫和园丁捉虫、上肥料、浇水等等工作。我还想养菊花,因为我三哥他们也最爱养菊花。这时我们真是快乐极了,像退休老似的了,什么都不想做了,所以当日孟真总骂我们不知国难,尽是小资产家的作风。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也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亚洲? 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丢在脑后。 怕回头, 怕回头, 一阵大风, 雪浪上船头。 飕飕,飕飕, 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飕飕,飕飕, 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