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于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今作若干修订,由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版。全书以西方阐释学理论为观照,以中国学术史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内在俱足的阐释学理论和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上的阐释学传统作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本书认为,先秦诸子的论道辩名,两汉诸儒的宗经正纬,魏晋名士的谈玄辩理,隋唐高僧的译经讲义,两宋居士的参禅说诗,元明才子的批书评文,清代学者的探微索隐,各有其标举的阐释理论或阐释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阐释学理论足可与西方阐释学理论相媲美。本书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的深刻差异,力图建构中国古代阐释学的理论网络,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之间有体系的跨文化对话。
......(更多)
周裕锴,男,1954年生,四川双流人。1984 年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3 年晋升教授。 1997年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具有教授身份的博士生。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苏轼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学术团体任职有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擅长于宋代文学、尤其是宋代禅宗文献的整理和禅宗文学的研究。著作有《禅宗语言研究入门》《宋代诗学通论》《百僧一案》《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法眼与诗心》等多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更多)
内容提要 / 1
ABSTRACT / 1
前言 / 1
第一章 先秦诸子论道辩名 / 6
一、循名责实:指称与世界 / 7
二、知者不言:真理与体验 / 18
三、尽言尽意:形上等级制 / 25
四、以意逆志:意图的重建 / 35
五、知言知人:理解的循环 / 47
六、见仁见知:象喻性文本 / 55
第二章 两汉诸儒宗经正纬 / 64
一、阴阳谶纬:神学的诠释 / 66
二、教化讽谏:政治的诠释 / 78
三、训诂笺注:语言的诠释 / 94
第三章 魏晋名士谈玄辨理 / 107
一、言意之辨:正名与无名 / 108
二、得意忘言:九方皋相马 / 121
三、辩名析理:清谈的妙用 / 131
第四章 隋唐高僧译经讲义 / 141
一、译经:橘化为枳 / 143
二、义解:移花接木 / 161
三、习禅:见月亡指 / 184
第五章 两宋文人谈禅说诗 / 201
一、疑古:理性批判 / 203
二、心解:情性体察 / 213
三、论世:本末探究 / 223
四、释事:密码破译 / 238
五、活参:自由解读 / 245
六、亲证:存在还原 / 255
第六章 元明才子批诗评文 / 267
一、水月镜花:抗诠释文本 / 268
二、醉翁寱语:不说破原则 / 287
三、借杯浇臆:主观性阐发 / 302
四、赏文析义:艺术性诠解 / 315
第七章 清代学者探微索隐 / 329
一、返经汲古:文本的复原 / 331
二、通诂明道:本义的确立 / 342
三、实事求是:诠释的验证 / 354
四、诗史互证:背景的指认 / 366
五、抉隐阐幽:意图的索解 / 382
主要参考文献 / 401
后记 / 418
重版说明 / 421
......(更多)
换言之,玄学家的“辩名”虽也要对名词作出训释,但不同于汉儒的“训诂”。“训诂”主要是知识性的解释,注重词在语言学上的音义,注重训释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而“辩名”则是一种思辩性的解释,注重词的形而上的意义,注重辨析代表抽象概念的名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