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全书二百卷,……虽然此前也有拼页影印本和整理本,但将殿本半叶影印平装,尚属首次。此次据天津图书馆藏清武英殿本原书扫描,并编制书名和人名索引,便于广大读者翻检阅读。
32开60册,含书名索引、人名索引各1册。
-----
序
《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是中國傳統目録學的巔峰之作。它是清代四庫館持續二十餘年學術活動的主要成果,代表國家的意志,代表國家的水平。它初成於戴震、邵晉涵、翁方綱、姚鼐、周永年、任大椿等衆多一流學者之手,有乾隆皇帝的深度參與,更是總纂官紀昀一生治學心得的結晶。它“以經、史、子、集提綱列目,經部分十類,史部分十五類,子部分十四類,集部分五類,或流别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條理分明,所録諸書各以時代爲次”,包括古今,縱論百家,衡鑒千秋,品評萬卷,準公論以求至當,昭去取以達至公,誠所謂“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開啓並成就了乾嘉漢學的盛世輝煌,是構建東方知識世界體系的典型代表。而放眼全球,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唯有法國的狄德羅(Denis Diderot)《百科全書》學派,及其所代表的西方知識世界體系,纔能與之媲美並肩。
《總目》的形成,經歷了分纂提要、書前提要、總目提要三個階段,前後二十餘年。分纂提要,是編纂初期,由四庫纂修官分工各自撰寫,屬於校閲圖書之整理記録及提要初稿,主要體現個人的見識與水平,影印本《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點校本《四庫提要分纂稿》共收録千餘種,可以概見最初的面貌。書前提要,是辦理七閣《四庫全書》時,由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陸費墀等人共同簽定的提要,以“臣等謹案”起頭,以“乾隆某年某月恭校上”結尾。它是集體討論、反復修改的結果,原本分置各書書前,因此又叫原本提要、閣書提要、卷前提要。民國以來,現存文溯、文津、文淵、文瀾四閣,皆有輯録本書前提要印行,可資研究參考。總目提要,理論上由總纂官、總校官共同定稿,但最終則裁於紀昀一人之手。
《總目》有抄本、刻本之分。抄本實際上有七閣抄本、武英殿刊本之底本兩個系列傳世。據記載,七閣抄本《總目》是與抄本《四庫全書簡明目録》《四庫全書考證》一起辦理頒發的,最遲在乾隆五十八年皆已入閣收藏。北四閣是先後抄録,分别成書,內容間有差異,南三閣則一式三份,同時完成,內容没有不同。抄本《總目》近來時有發現。如現存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的《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收録一千七百九十條提要,當爲乾隆三十九年左右進呈《總目》初稿的彙編本,爲七閣抄本的前奏。藏於天津圖書館的文溯閣抄本《總目》,存一百四十三卷;藏於浙江圖書館的文瀾閣《總目》,存二十七卷;臺北漢學研究中心藏有文匯閣《四庫全書目録》;藏於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總目》,存二百卷,無卷首,提要內容極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可以歸於刊本前的稿本、底本、定本,如上海圖書館藏《總目》,存一百二十三卷,爲乾隆四十七至五十三年間紀昀、陸錫熊、張羲年等人的修改稿;國家圖書館藏《總目》,存六十三卷,爲乾隆五十七年以後修改稿,當屬武英殿刊本的底本;天津圖書館藏《紀昀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存七十一卷並卷首、凡例、目録等,多有修改、刪定、裁割痕跡,以及手書眉批等,是紀昀最後定稿《總目》的實物見證。
《總目》刻本有浙本、殿本、粵本之别。浙本由署浙江布政使謝啓昆刊刻,開雕於乾隆五十九年,竣工於六十年十月,全書二百卷卷首一卷。因字體較小,又稱杭州小字本。刊刻之初,即以“士林傳播,家有一編”爲目標,因而廣爲流傳。殿本由武英殿刊刻,始於乾隆五十一年,中間因紀昀奉旨查辦四閣之書,提要“有須更改之處,是以停工未刻”。待“底本校勘完竣,隨加緊刊刻畢工”,副總裁曹文埴於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十六日上竣工摺。全書二百卷卷首四卷,當時衹刷印了一百零四部。粵本由廣東書局首刊於同治七年,實乃翻刻浙本,而又據殿本改正數百處文字、卷數錯誤,但殿本與浙本的重大差異皆不採入,可謂自成一系。
《總目》清代三刻本,各自流傳有序。浙本系列有:宣統二年上海存古齋石印本,民國十五年東方圖書館石印本,民國二十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一九六五年中華書局剪輯縮印本,一九七一年臺北“商務印書館”鉛印本,一九九九年海南出版社整理本,二〇〇〇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整理本。殿本系列有:光緒二十年福建書局刻本,光緒二十一年廣雅書局刻本,一九八三年臺北“商務印書館”縮印本,一九八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縮印本,一九九七年中華書局整理本,二〇〇〇年臺北“商務印書館”整理本。粵本系列有:光緒十四年上海漱六山莊石印本,光緒二十年上海點石齋石印本,光緒年間粵東居稽書莊督造本、熔經鑄史齋印本。及至今日,浙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尤其是中華書局剪輯縮印本,多次重印,成了一般學子的首選,但三欄拼接,書口被切,字小傷眼,也飽受詬病。殿本乃皇家版式,質量最優,成就最高,深得學界好評,但冷宮端坐,難以親民。粵本則已不見流傳,僅以“校本”身份出現在專家案頭。
浙本《總目》卷末,刊有浙江學政阮元跋語,內有乾隆五十九年浙江署布政使司謝啓昆等“恭發文瀾閣藏本,校刊以惠士人”之語,而殿本的刊竣時間不詳,長期被假定在乾隆五十四至五十九年之間。故而人們由此推演,自清末以來,即有“浙本翻刻殿本”“浙本源出殿本”“浙本出於殿本”“浙本據殿本重刻”等種種説法流傳。於是,“浙本出於殿本”遂成學術界主流意見。面對如此主流觀點,崔富章先生提出了强烈質疑,發表系列文章,反復申論:浙本以文瀾閣所藏抄本《總目》爲底本,刊竣時間是乾隆六十年十月,呈現的是乾隆五十七年修訂的面貌;殿本刊竣時間在乾隆六十年十一月,以乾隆六十年紀昀“完竣”的稿本爲底本,多出了三年的修改時間,因而更成熟與精緻,殿本與浙本比較,字詞句勘磨、卷數修改等在四百處以上,大的改動,甚至整段改寫亦有多處;殿本的刊竣時間在浙本之後;浙本與殿本並非源出同一個底本。所論持之有據,言之有理,推演嚴謹,其結論雖不致每條都令人信服,但至少“浙本出於殿本”之説不能成立、殿本優於浙本這兩點可以成爲定論,遂得轉成學術主流觀點。
浙本與殿本的關係,成爲學術公案,聚訟多時,而且牽涉郭伯恭、王重民、昌彼得、崔富章等諸多名家,令人感慨:學無止境,此之謂也。尤有進者,受其影響,洪波一九九〇年代參與主持中華書局殿本《總目》整理時,也曾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完成之後,於乾隆五十四年由武英殿首次刊印,是爲殿本。乾隆六十年浙江官府根據杭州文瀾閣所藏殿本重刻,是爲浙本”之誤。二〇一六年我奉命組建湖南大學中國四庫學中心,再與中華書局合作,準備出版繁體字《總目》整理本,而重操舊業,驚爲局外之人!於是,老老實實,從頭開始學術綜述之路,以期能夠順利進入相關研究工作。其間,久負盛名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國學基本典籍叢刊》決定收入殿本《總目》,主其事者爲好友南江濤先生,蒙其抬舉,令在下敘言於卷前。洪波何德何能,且正苦於如何再入書山,不敢造次,謹强爲《總目》各刻本之事,以應江濤差命。
鄧洪波
二〇一八年九月三日,記於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勝利齋
......(更多)
......(更多)
總 目 録
第一册
卷首一聖諭三
卷首二進表 職名六三
卷首三凡例一三三
卷首四門目一五九
第二册
卷一經部一六
卷二經部二三九
卷三經部三七九
卷四經部四一九三
卷五經部五二四九
第三册
卷六經部六三
卷七經部七一三一
卷八經部八二二五
第四册
卷九經部九三
卷十經部十八七
卷十一經部十一一七三
第五册
卷十二經部十二三
卷十三經部十三九三
卷十四經部十四一三九
卷十五經部十五二○七
第六册
卷十六經部十六三
卷十七經部十七九九
卷十八經部十八一六一
卷十九經部十九二○三
第七册
卷二十經部二十三
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九三
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一六一
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二一五
第八册
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一
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六九
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一五九
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二二五
第九册
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三
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八七
卷三十經部三十一七七
第一○册
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三
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一○一
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一五七
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二七三
第一一册
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三
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八七
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一六七
第一二册
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三
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九五
卷四十經部四十一六七
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二二一
第一三册
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三
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一一一
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二二一
第一四册
卷四十五史部一三
卷四十六史部二一一五
卷四十七史部三一九五
第一五册
卷四十八史部四三
卷四十九史部五四九
卷五十史部六一二三
第一六册
卷五十一史部七三
卷五十二史部八七一
卷五十三史部九一五一
卷五十四史部十二二七
第一七册
卷五十五史部十一三
卷五十六史部十二一○七
卷五十七史部十三一九九
第一八册
卷五十八史部十四三
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八一
卷六十史部十六一四五
卷六十一史部十七二二三
第一九册
卷六十二史部十八三
卷六十三史部十九七九
卷六十四史部二十一三三
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一九一
第二○册
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三
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九三
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一一一
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二四九
第二一册
卷七十史部二十六三
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一一一
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一六五
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一八七
卷七十四史部三十二二三
第二二册
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三
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七九
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一六九
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二四一
第二三册
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三
卷八十史部三十六六一
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一○九
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一八三
第二四册
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一
卷八十四史部四十六九
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一三五
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一八一
第二五册
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三
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六一
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一二一
卷九十史部四十六一六一
卷九十一子部一二二五
第二六册
卷九十二子部二三
卷九十三子部三一一七
卷九十四子部四一七五
卷九十五子部五二一九
第二七册
卷九十六子部六三
卷九十七子部七一○五
卷九十八子部八一七七
卷九十九子部九二三一
卷一百子部十二七九
第二八册
卷一百一子部十一三
卷一百二子部十二四七
卷一百三子部十三八三
卷一百四子部十四一九七
第二九册
卷一百五子部十五三
卷一百六子部十六九九
卷一百七子部十七二○三
第三○册
卷一百八子部十八三
卷一百九子部十九六五
卷一百十子部二十一六七
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二三九
第三一册
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三
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一○三
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一八九
第三二册
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三
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一三三
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二二一
第三三册
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三
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一○一
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一六五
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二二七
第三四册
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三
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七七
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一四三
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二二五
第三五册
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三
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六三
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一三一
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二○一
第三六册
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三
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二七
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八一
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一五三
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一九三
第三七册
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三
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一一五
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一七三
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二五九
第三八册
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一
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四三
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一五三
第三九册
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三
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一○三
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二○七
第四○册
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一
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四七
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一六七
第四一册
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三
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九五
卷一百五十集部三一七三
第四二册
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三
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九三
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一九一
第四三册
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一
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八三
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一六三
第四四册
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三
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五九
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一三一
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二一一
第四五册
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三
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四五
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一一一
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一六一
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二三一
第四六册
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三
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一四一
第四七册
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三
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一二一
第四八册
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三
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一一三
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二○七
第四九册
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三
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一一五
第五○册
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三
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一四九
第五一册
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三
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一五七
第五二册
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三
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一二七
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二一五
第五三册
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三
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九三
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一九五
第五四册
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三
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九一
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一八七
第五五册
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一
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六三
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一七七
第五六册
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一
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八三
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一九一
第五七册
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三
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一○七
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二一七
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二六一
第五八册
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三
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一一三
卷二百集部五十三二○五
書名筆畫索引
凡例一
書名索引筆畫目録一
書名筆畫索引一
人名筆畫索引
凡例一
人名索引字頭目録一
人名筆畫索引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