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贫困》是西伦佩成名之作和代表作之一。作者在亲眼目睹了芬兰民族主义者与无产者之间的战争后写下了这部小说。芬兰是个长期落后的农业国,在佃农制的统治下,农民们在不足以糊口的土地上耕种,还要抽一部分时间到地主的农场服工役,他们不受契约的保护。西伦佩把他们的贫困称为神圣的贫困,是因为这种贫困就像不可逃脱的命运一样,被人们怀着宗教般的虔诚而接受下来。
小说的主人公尤哈生性淳朴而又愚钝。他出身于破产的农场主家庭,一生的梦想都是发家致富。尤哈父母早逝,投奔舅舅,却被舅舅赶出家门,为了生存,他先后当过伐木工和雇工,拼命干活赚钱,终于当上了佃农,购买了自己的奶牛和马,甚至娶妻生子,拥有一小块田地和房屋。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尤哈原以为生活会从此蒸蒸日上,不料儿子忽然得了重病,田地又歉收,妻子在贫困中死去,心爱的长女去给贵族老爷做女佣的时候不明不白地坠湖而亡。痛苦的老尤哈被社会民主党人的言论吸引,积极参加农民起义运动,怀着天真而盲目的热情被卷进了革命的大流。然而新政权很快失败,尤哈偷偷扔掉的来福枪被复仇者们发现,却被错当成杀死农庄主的凶手……
尤哈绝对不是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这个愚昧、善良、贫弱、麻木不仁的农民被时代推着走了一辈子,临老才感受到了自由的光辉,却在理想还未实现时就重新沉入黑暗。这个文学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芬兰底层民众的悲悯,对他们一生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屈辱的同情。
......(更多)
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F. E. SILLANP?? ,1888-1964),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芬兰作家,1888年出生于芬兰坦培雷市,曾考入赫尔辛基大学攻读数学和生物学,后因经济困难中途辍学,从事文学创作以谋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神圣的贫困》是其成名作,1939年,西伦佩因“在描写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表达手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