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内容简介:“日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研究可分为“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这样两个方面的话,由于远离苏联意识形态的控制,日本对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相对自由,更接近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著作的原貌,其成果毫不逊色于掌握着原始手稿解释权的“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在针对社会现实的实践性研究上,由于日本属于东方,它对马克思理论的吸收和应用明显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正是因为“日本马克思主义”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一个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等级别的范畴。
......(更多)
作者:(日本)望月清司 译者:韩立新
......(更多)
翻译凡例/1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关于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的译者解说/1
中文版序言/1
序马克思历史理论和“唯物史观”——内在研究和重构的方法/1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认识的形成/1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理论和“市民社会”/1
一、“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的问题/1
二、黑格尔的一普鲁士的“市民社会”像/8
第二节 马克思“市民社会”认识的形成/19
一、《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认识/19
二、《巴黎手稿》中“市民社会”一词消失的意义/30
第二章 异化和社会交往/42
第一节 异化理论中的经济学/42
一、《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视野和辐射范围/42
二、“异化劳动”的第一规定“自然的异化”的含义——劳动过程异化与自然/53
三、“异化劳动”的第二规定“劳动者的自我异化”的含义——“私人所有”析出的逻辑/65
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理论和历史认识/79
一、《穆勒评注》中社会交往视座的设定——从“类”到“社会”/79
二、《穆勒评注》中的异化理论和“社会”认识/88
三、《穆勒评注》和《经济学哲学(第三>手稿》中的分工和市民社会理论/99
第三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逻辑/116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现代视角/116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研究的问题/116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的版本/121
三、《神圣家族》和“圣麦克斯”中的准备工作——人论、所有论、社会论/128
第二节 人一社会理论的影响范围/138
一、“现实的个人”和“饮食的人们”/138
二、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的“异化”问题——分工理论的过渡/149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理论/162
一、两种分工论——普遍交往论和废除分工论/162
二、两种历史理论(Ⅰ)——所有形态史论的构成——恩格斯/174
三、两种历史理论(Ⅱ)——分工展开史论和市民社会论——马克思/186
四、两种史论的位相与交错/196
第四章 “社会联系”视角和市民社会/205
第一节 马克思的“共同体”和“社会”/205
一、《关于费尔巴哈<第十条>提纲》中的“人的社会”/205
二、马克思的共同体和社会/217
第二节 “社会联系”和市民社会/226
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226
二、《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联系”/233
三、《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社会概念/242
第五章 “依赖关系”的世界史像/251
第一节 历史中的人格和物象——“依赖关系”理论研究序言/25l
一、《穆勒评注》中的人格和物像/251
二、“依赖关系”理论的地位——《大纲》导言和货币章/259
三、交换价值的物象化/268
第二节 “依赖关系”史论的结构/278
一、“依赖关系”第二阶段的市民社会理论/278
二、“依赖关系”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287
三、分工的逻辑和统治的逻辑——“依赖关系”史论的影响范围和局限/294
第六章 《资本家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分析/307
第一节 《各种形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地位/307
一、《各种形式》的研究史/307
二、“第二循环的结束”问题——从整体上理解《各种形式》的线索/315
三、领有规律的转化——“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及其分离/326
四、覆盖《各种形式》的异化论视角/333
第二节 共同体三种类型分析的基础视角——以“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为中心/340
一、共同团体(Gemeinwesen)和小所有制——以及本源共同团体的基本规定/340
二、共同体土地所有的第一种(亚细亚)形式/350
三、共同体土地所有制的第二种(古典古代)形式/360
四、共同体土地所有的第三种(日耳曼)形式/367
第三节 所有和本源积累的历史理论/373
一、《各种形式》中关于所有的历史理论——对蒲鲁东所有理论批判的意义/373
二、“原始积累以前的过程”理论的问题——土地、工具、生活资料的所有和非所有/382
第七章 马克思的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像/393
第一节 土地所有一地租逻辑和分工逻辑的接点/393
一、“土地所有”范畴的成熟和获得/393
二、“城市和农村的分工”视角和地租理论/404
第二节 马克思的“奴隶制和农奴制”/418
一、农奴制和封建制的历史联系/418
二、《资本论》中的“奴隶制和农奴制”/433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奴隶制或农奴制”观/442
第三节 马克思的“古代世界和中世纪”/453
一、对所谓“唯物史观的公式”中“发展阶段说”的探讨/453
二、“古代世界”和“中世纪”的类型——以“城市和农村的对立”为标准/464
附论马克斯·韦伯的城市理论和封建制度理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再认识/481
结语马克思历史理论和现代/498
后记/511
译者后记/515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