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上编
第一章 述篆 / 2
第一节 文字之由来 / 3
第二节 文字构成之因素 / 4
第三节 篆书之演变 / 7
一 古文 / 7
二 大篆 / 10
三 小篆 / 13
四 八体书 / 16
五 六体书 / 21
六 汉代及以后之篆书 / 22
第二章 述印 / 34
第一节 官印 / 38
一 秦印 / 38
二 汉印 / 40
三 魏晋六朝印 / 43
四 唐印 / 46
五 宋印 / 48
六 金元印 / 50
七 明印 / 52
八 清印 / 54
第二节 私印 / 55
一 姓名印 / 55
二 字印 / 60
三 多面印 / 61
四 朱白相间印 / 67
五 肖形印 / 68
六 署押印 / 70
七 书简印 / 71
八 斋馆别号印 / 72
九 收藏鉴赏印 / 73
十 吉语印 / 74
十一 成语印 / 76
十二 厌胜印 / 78
第三节 印式 / 80
第四节 印纽 / 86
第三章 别派 / 92
第四章 款识 / 114
下编
第一章 篆法 / 122
第一节 执笔 / 123
第二节 运笔 / 127
第三节 结体 / 129
第四节 练习阶段 / 133
第五节 工具 / 136
第二章 章法 / 140
第一节 临古 / 142
第二节 疏密 / 147
第三节 轻重 / 148
第四节 增损 / 151
第五节 屈伸 / 152
第六节 挪让 / 154
第七节 承应 / 159
第八节 巧拙 / 161
第九节 宜忌 / 162
第十节 变化 / 164
第十一节 盘错 / 168
第十二节 离合 / 169
第十三节 界画 / 171
第十四节 边缘 / 172
第三章 刀法 / 176
第一节 执刀 / 177
第二节 运刀 / 178
第三节 辟谬 / 181
第四节 款识 / 184
第四章 杂识 / 186
第一节 刻刀(印床附) / 187
第二节 印材 / 192
一 青田石 / 192
二 寿山石 / 194
三 昌化石 / 198
四 杂石 / 198
五 玉印 / 201
六 金印 / 201
七 象牙犀骨印 / 202
八 水晶玛瑙等印 / 202
九 竹木印 / 203
十 瓷印 紫砂印 / 203
第三节 印泥 / 204
第四节 拓款 / 211
第五节 賸言 / 214
一 印文 / 214
二 上石 / 214
三 钤印 / 215
四 磨刀 / 215
五 平印 / 216
六 石屑 / 217
七 饰印 / 217
第五章 参考 / 218
......(更多)
矧如许氏以哲家立说,其所引之会意字,十九望文生义,徒为凿空之谈。如“武”从“止”从“戈”,“止”为足迹,是持戈舞踊,以示武怒之象,而曰“止戈为武”,“仁”为“元”之变,从“二”从“人”,“二”即“上”字。于天则人上为元,于人则人首为元,此象、指合体字耳,人首之元,犹言头脑直觉,遂读为“仁义”之“仁”。乃曰“二人为仁”,不亦穿凿诬妄之甚乎?
用旧败泥结成硬块者,可向点心店或麦食推乞取煎麦物之熟油一一俗称栅油,者馓之俗字,子即今油炸脍,煎馓子之油终年不换,仅每日加以等量之新油,故为千熬百炼之老油一一入黄豆数粒同煮,俟沸去豆,将败泥入油煮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