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华经典藏书”书系之一种,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本次我们约请专家重新搜集整理,共分四卷,收录通行本64则,未刊手稿62则,《盛京时报》本31则,辑佚30则。是目前收录《人间词话》最全、注释最为详尽、译文最为精当的版本,并配以深入浅出、切中肯綮的解说。图书版式疏朗大方,性灵文字适于怡情养性、提高审美品位。
......(更多)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诗文评的体性》、《人间词话疏证》、《中国各体文学学史•词学卷》著作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多次。研究专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目前侧重词学研究。
......(更多)
......(更多)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为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
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南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也必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所知者深也。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此余所以不免有北宋后无词之叹也。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纵使盟誓终不复,人间只有相思份。
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稼轩之词,多见炫目之色、发聩之声,以辅拔峭之言,慷慨之气。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几度烛花开又落,人间须信思量错。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自是思量渠不成,人间总被思量误。
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