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本书作者将当时的文学分为二类:一为古文学,以王闿运、章太炎、刘师培、陈衍、王国维、吴梅村等为代表;一为新文学,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张士钊、胡适为代表。断代文学史以这一时期文学作为内容的,本书是唯一的一部名著。作者对于这些代表人物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有深层次的挖掘。此书《编首》叙述上古、中古、近古、近代,下接现代文学,这正是为了通古今之变。书中所谈的,“起于王闿运,终于胡适之”,主要还是近代文学,及进入二十世纪后的所谓“旧文学”。但此书仍有极可观之处:一是谈近代作家的创作时,十分注重他们与古典文学的传承关系,如谈王闿运,归在“魏晋文”的名目下;二是在艺术分析上,注重一己之感受,多有画龙点睛之笔;三是作者的文言,实在精粹漂亮。
......(更多)
......(更多)
......(更多)
到了《古诗十九首》,仍是诗言志,但此时总算已由政治性面转変为社会性的日常生活了,但并不求人了解,也没有希望立言立德”的意思。不过,我们可以说,《古诗十九首》开创了中国纯文学的先河。也就是说,东汉末年已到达了文学成期,即从此开始有了纯文学,也有了纯文学家。
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而详其文体,散朗任自然,如魏武帝临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又如太原公子,不衫不履,风神隽逸;在齐梁雕藻之中,另是一种蹊径。刘勰《文心》,句无虚散,齐梁之缛采也;钟嵘《诗品》,体任自然,魏晋之逸调也;宜约之赏勰而不赏嵘也。观约所制,体裁绮密,而嵘之作,风神朗照;盖体之疏密不同,故拒之而不与耶?
我写这部文学史,只有这一点初衷,我以为在黑暗里摸索着光明的,正是文艺;有文艺就有光,就有活力,然后一切问题才可以解决。
所谓伟大的文艺正如伟大的时代,人们常常有其不同的解释;热心于社会改造的人们,以为伟大的文艺就是有助于理想社会的文艺,但爱好文艺的人们,却正以为那理想的社会,必然的须是接近于文艺的社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社会的理想也就是什……所以我正如一些社会学家要文艺,我则要求那能产生伟文艺的社会。
元帝萧绎之于简文,其犹陈思之于魏文乎。同一雕丽,而简文之气缓散,元帝之笔警秀。简文语缛而势驽,故不矜于先鸣;元帝意警而辞秀,时卓出以偏骧。特是简文之缛而词滞,不如魏文之弱而气清;元帝之秀以警发,亦逊陈思之遒而雄出。此由世有升降,遂致气有厚薄耳。
鲍照诗中特显一种人生之苍凉感。此种苍凉不同于≪古诗十九首≫之忧生,也不是建安之忧世愤激。是世味饱谙、无可奈何,又不能安之若素;想愤激怆恻,却又要勉作宽慰语。是看破而看不穿,想舍离又不放弃。此所以为"难",所以苍凉,所以怅恨,所以吞声。
即汉代产生的对人生的怀疑和对人类微渺的悲观,至三国六朝而猛增,至唐中叶而遭清理,而宋以后的文学便在乐观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