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罗志田 朱荫贵 姜鸣 柯丽莎等中外著名学者联合推荐
★ 威廉姆斯学院历史学讲座教授罗安妮历时16年完成
★ 联结航运发展与民族国家建构,着眼条约体系与半殖民秩序,从各种“连接”处观察近代中国的碰撞与冲突
★ 打破“冲击与回应”的中国近代史经典研究范式,回到具体问题本身,以近代中国航运发展为切入点,揭示19世纪中叶至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中国航运企业与外国航运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角力,开启认识近代中国的全新视角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2018年暑期推荐阅读书目
★ 获《读书》2021年第5期专题推荐
------------------------------------
轮船,作为对华扩张的持续手段和外国特权的重要标志、冲突和批评的对象,根深蒂固地烙印在近代中国的物质与政治图景之中。
本书正是借考察 19 世纪和 20 世纪中国水域中的轮船及其航运,来探讨欧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旨在改变过去关于近代中国研究大多要么侧重西方的“刺激”或“挑战”,要么侧重本土的因应与改变,回到具体问题分析,以连接着条约体系的抽象性和物质现实性的“航运”为切入点,探讨19世纪末轮船航运的扩张、航运企业的发展以及轮船的社会空间,从而以一个新的、更为具体的研究视角凸显了中国部分主权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考察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和半殖民秩序,并进一步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转型的整体认识。
......(更多)
作 者
罗安妮(Anne Reinhardt)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威廉姆斯学院历史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王安研究奖学金获得者。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主攻中国近代史,师从著名汉学家韩书瑞。现任教于威廉姆斯学院,主要研究兴趣: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中印比较。新著Cultures of Capitalism in China and India即将出版。
译 者
王果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和中国共产革命的发展。曾发表《存天下于一方:卢作孚的人生格局与济世道路》等文章。
高领亚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现为某传媒集团国际新闻记者、编辑。译有《茶叶帝国》《你就是地球》等。
......(更多)
中文版序
译 序
引 言
半殖民主义与半殖民困惑
航运与半殖民主义
第一章 主权问题:半殖民轮船航运网络的形成(1860 —1911)
起源:沿海贸易在 1842—1860 年的非正式扩张
正式化:《天津条约》体系下 的航运网络( 1860—1870)
主权、技术与扩张( 1864—1870)
内地斗争( 1870—1895)
内地的暗淡:“瓜分狂潮”中的航运网络( 1895—1911)
结 论
第二章 资本和旗帜的统一:轮船航运业(1860 —1882)
航运领域中的“万国”资本( 1860—1872)
资本和旗帜的统一:英国和中国的航运公司( 1872—1882)
结 论
第三章 作为合作机制的班轮公会(1882 —1913)
在华班轮公会( 1882—1895)
作为合作机制的公会
受到挑战的公会( 1895—1913)
再论合作:1895—1913 年的轮船招商局
结 论
第四章 作为社会空间的轮船(1860 —1925)
共享运营模式:轮船公司的组织和管理
轮船船员:种族和技能的等级体系
种族和乘客空间
解读轮船空间:作为孤立空间的中国舱区
第五章 航运民族主义:民国初年的航运政治与商业(1912—1927)
清末民初的收回航权
中国水域中的中外航运( 1912—1927)
航运业中的民族主义政治( 1912—1927)
作为民族资本家的中国航运企业家
结 论
第六章 南京和重庆:国家重返航运界(1927 —1937)
南京:收回航权运动
重庆:刘湘和收回航权
重庆:“化零为整”
南京:中国航运的国营与民营( 1933—1937)
结 论
第七章 “新轮船”:社会空间的转型(1925 —1937)
轮船上日益模糊的种族和技能界限
茶房危机( 1930—1937)
重新审视乘客空间( 1930—1937)
结语 航运网络的去殖民化(1937 —1956)
注释中的缩写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