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现代电影理论大师安德烈•巴赞关于卓别林的论文选集。巴赞智慧而细密地梳理了卓别林众多电影人物之间的脉络,并通过对卓别林电影语言的准确把握,完美地阐释了一代喜剧天才的风格与才情。本书作为巴赞的遗世之作,另由特吕弗专撰前言,侯麦专撰后记,并收录了雷诺阿的文章,篇篇均为思想独立,观点鲜明的上佳之作。
......(更多)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19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虽然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也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更多)
前言(弗朗索瓦·特吕弗)
试论夏尔洛的象征意义
时代将肯定《摩登时代》
仿效与伪饰,或小胡子的大虚无
致人类(查理·卓别林)
凡尔杜先生的神话
《凡尔杜先生》或夏尔洛的受难
不,凡尔杜先生没有杀死查理·卓别林!(让·雷诺阿)
《舞台生涯》之伟大
假如夏尔洛不死
《一个国王在纽约》
后记:谈《香港女伯爵》(埃里克·侯麦)
译名对照表
......(更多)
套用精神分析学的话说,他将太多的社会情感集于一身,在他身上交织、叠映着太多的集体无意识,这造成了他们之间隐秘而强烈的融合,在神话中形成漂移的断层,使人物原型(archétype)发生了革命性的改观,其意义也发生了至今尚难把握的变异。但本文的目的,只是要在夏尔洛身上发现些许恒量,或相反,发现任何微笑的嬗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