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以一句“我哥哥是领养的,但我不能也不想说他是领养的”为开篇,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奠定了整本书“是又不是”的两面性基调。叙述者塞巴斯蒂安的父母在阿根廷20世纪70年代军事政变时期逃到巴西,出逃之前他们收养了一个孩子。痴迷于“追根溯源”的塞巴斯蒂安生长在巴西,无法将阿根廷视为“家乡”,但他不理解为何曾在阿根廷生活过的哥哥也会抗拒阿根廷人身份。塞巴斯蒂安试图从家族回忆中找寻碎片,拼贴哥哥当年被领养的经过以及父母逃亡前的生活。
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福克斯本人便是阿根廷后裔,在巴西的成长经历使他致力于在文学创作中探讨“根源”等问题,以诗意的笔触完成对身份的追寻。在此过程中,国家与家庭彼此交融,智识与情感相互交错,引起读者头脑与心灵的双重风暴。
★ 《抗拒》这部小说为新时代的巴西文学带来了一股新气象,它抗拒被定义。作为一部试图超越界限的作品,它唤起感情,却诉诸智识;它关于巴西,却不止于此。——巴西驻沪总领事奥古斯托·苏托·佩斯塔纳(Augusto Souto Pestana)
★ 这本小说对1970年代出生的那批小孩与父母间的亲子关系高度还原,它的讲述者来自一个精神分析师的家庭,是他们的小儿子,而他的哥哥在他们逃离阿根廷前不久才被收养。这个长子的孝道之谜与政治历史融为一体,为其身份的主题赋予了新的意义。
★ 本书所描述的关系既有私密性,又有社会性。它的叙事结构非常特别,它跨越了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兼具抒情风格、散文和自传,有时读者可能会不清楚它想把我们带去哪里,它没有遵循一条主线,而是展现了众多跳跃的时刻。
★ 这本书谈到了家庭关系,谈到了身为养子的哥哥,谈到了阿根廷军事独裁统治的过程,还有五月广场母亲会。最重要的是,它谈到了这些事物的关联并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全貌,它谈到了主人公如何看待事物,同时也表达出主人公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 一般在这类探寻的故事中,情节通常围绕着启发而展开,而福克斯却避免了这些,他用想象力照亮了经历中所隐藏的事物,模糊了传记的痕迹。通过这种方式,众人的鬼魂在故事的褶皱中迸发,达到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更多)
作者简介
胡利安·福克斯(Julián Miguel Barbero Fuks,1981— ),巴西作家,圣保罗大学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博士。1981年出生于圣保罗,父母为阿根廷移民。早期作品《文学与盲》(Histórias de literatura e cegueira,2007)和《寻小说记》(Procura do romance,2011)即双双入围雅布提文学奖和葡萄牙电信文学奖决选。《抗拒》(A resistência)自2015年出版以来,获雅布提文学奖、海洋文学奖(前身为葡萄牙电信文学奖)、萨拉马戈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译者简介
卢正琦,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葡萄牙语文学研究者、译者。译有米亚•科托《饮下地平线的人》。
......(更多)
......(更多)
四个人才够,当餐盘里没了肉,沉默笼罩了房子,父亲常这样说。随即是段开场白,说这故事来自很久以前某个未知的讲述者,再有一串无意义的点评,主旨才终于姗姗来迟:四个人才够做盘沙拉。一个吝啬鬼、一个败家子、一个智者、一个疯子,编故事的业余作家这样形容。吝啬鬼只要滴上几滴醋,败家子泼油,智者忙着称盐,疯子上前乱搅一气。
我在医院时,哥哥哭了,哥哥自责或愧疚所以流着泪忏悔,哥哥太为我痛苦以至于需要安慰。我这才理解这个片段为什么从不知哪个角落重新现身,从浩瀚无垠的回忆和景象中浮现,打断了我们的故事:那天夜里,是我想睡在他身旁,把我的床垫放在他旁边,把我完好的那只胳膊搭在他的胸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