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更多)
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34年赴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促使人们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存在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论不服从》等。
......(更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种艺术吗?
第二章 爱的理论
一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三 爱的对象
1 博爱
2 母爱
3 性爱
4 自爱
5 对上帝的爱
第三章 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第四章 爱的实践
......(更多)
爱别人与爱自己并不是两者择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身上,我们恰恰能发现自爱的态度。爱,在原则上说,是无法将“对象”跟自己分别开来的。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体现,包含了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被人推动的情感,而是积极地渴望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自爱的能力。
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大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都是为了避免真正的冲突。 那些不应该被遮掩,也不应投射到别处的冲突,那些属于人的内在现实并能在人的心灵深处体验到的冲突——绝不是毁灭性的。
第一个步骤就是要认识到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会失去信仰,要看穿用来辩护失去信仰的各种借口和要认识到什么地方胆怯了并找了哪些辩解的借口;另外还要认识到每一次的自我欺骗只会削弱自己……还有就是要认识到那些自觉地害怕被别人爱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害怕爱别人的反映。
这一点在实践爱的艺术上就意味着所有想成为大师的人 应该把生活的每一个阶段 训练 纪律、集中和耐心作为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 每一件聚精会神完成的事会使人清醒。而懒懒散散的干事只能使人产生倦意-----同时这些人在夜里也难以入睡。
对陌生人的爱是对家人爱的前提。
“吸引力”通常意味着在人格市场上被追求的流行的优质产品。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去体验对方的本质。从根本上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决定,一个诺言。
要求发现人的秘密是肆意暴行和破坏性的基本动机。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系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 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我应该努力去认识一个被我的自恋歪曲了的人的形象同这个人的实际面目,也就是同我的利益、困难和恐惧无关的实际面目之间的区别。 如果我们只对所爱之人保持客观,而以为对其他人就不需要有客观性,那我们很快就能发现我们既不能处理好自己同所爱之人的关系,也处理不好同其他人的关系。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合理的信仰牢牢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和情感的积极活动。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爱的能力要求人全力以赴,要求人的清醒状态和生命力的升华,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在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的态度才能获得。在其它范畴没有产生积极性的人,在爱情方面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
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
在无数宣传美满婚姻的文章中,一对毫无摩擦的伴侣被奉为是理想的结合。……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这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相敬如宾,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仰。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被爱,而不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去爱的问题 我们这个社会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对方才有可能。
爱的能力要求生全力以赴,要求人的清醒状态和生命力的升华,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的态度才能获得。外其他范畴没有产生积极性的人,在爱情方面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
在市侩型意识流行的文化中,在物质上的成功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中,人的爱情关系和调节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交换,都遵循同一模式,这种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我理解的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信仰一个人或者一种理想)。与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的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是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做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合理的信仰牢牢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和情感的积极活动。
合理的信仰牢牢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和情感的积极活动。
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合理的信仰,这一信仰是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的。
要是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最高目标。经济机器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应该要使人有能力分享劳动经历,而不是参与盈利。应该这样组织社会,使得人的合群性和爱的本性不脱离其社会存在,而在同社会存在联合一致:应该使得人不在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拜偶像——国家、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去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与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性爱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欲纵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他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作为爱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譬如: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应,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的恐惧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
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
爱情不是性满足的结果,而是性的幸福,甚至掌握了所谓的性技巧也是爱情的结果。
弗洛姆是通过无能为力地送走海尼和阿尼斯的爱,才找到了爱的能力,这种爱的能力完全摆脱了儿时的联系。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爱情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 因此讨论爱情的实践问题只能是讨论并进行实践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实践的最初步骤。 而最终步骤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做出.
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的区别。
人可以发挥这种积极的联系,并使这种关系成为内心越来越大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可以摆脱非自我以及陌生的力量(人,关系区,陌生的形象)。
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它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
说话的方式取决于这些话发自内心的深度,而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在双方息息相通的情况下,这些话会触动对方相等的内心深度。
悖论逻辑的导师认为人只有在现实的矛盾中才能感觉现实,人永远无法在思想上把握最终实体,把握宇宙。这一理论的结论就是人们不应该把从思想上占到答案看作最终目的。思想只能使我们认识到思想不能使我们作出最终答案,思想的世界囿于悖理之中。最终把握世界的唯一可能性不在思想,而在体验统一。 在爱的体验中体验自己同神的一致。
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如果有一位妇女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劳动的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于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 对精神病患者来说,如果有现实的话,那也只存在于他的内心:就是他的恐惧和欲望。外部世界对他来说只是他内心世界的象征,只是他的创造物。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 世界只是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就像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而我们是婴儿,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是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