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马克思》作者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得以展开:马克思思想创新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历史批判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学术探索的当代意义。书稿的重要观点:一、马克思提出了“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二、马克思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而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理论正是在这种异质性的基础上阐发出来的;三、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存在着“人化自然辩证法”;四、马克思提出了“批判的权力诠释学”;五、马克思确立了“全面生产”(即四种生产)的理论;六、马克思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念,并倡导“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七、马克思建立了“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八、马克思形成了“社会主体”的新思想;九、马克思倡导的是“社会历史辩证法”;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被遮蔽的马克思》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但也蕴含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对策:一、在理论宣传上,不应提倡“回到马克思”,而应提倡“阐发马克思思想遗产的当代意义”;二、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要重视人文关怀;三、正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等等。
......(更多)
......(更多)
导论 被遮蔽的马克思
第一节 马克思的黑格尔化
第二节 马克思的费尔巴哈化
第三节 马克思的斯大林化
第一篇 作为批评家的马克思
第一章 “消灭哲学”的神话如何出笼
第一节 假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解读Auflleben
第三节 这个事件的启示
第二章 被废弃的“桥梁”:康德哲学
第一节 唯心史观与市民社会
第二节 实践理性与主体意识
第三节 自在之物与意志自由
第三章 从黑格尔哲学城堡中撤离出来
第一节 一般唯心论,还是历史唯心论
第二节 否定性辩证法,还是神秘的思辨
第三节 逻辑与历史一致,还是不一致
第四章 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抽象认识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新语境中的认识论
第五章 对“异化”现象的批判与扬弃
第一节异化与劳动
第二节 异化与共产主义
第三节 异化与资本主义批判
第四节 异化与辩证法的运作
第六章 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第一节 何谓科学技术决定论
第二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表现
第三节走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第七章 确立当代意识与批判历史主义
第一节 历史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历史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三节 当代意识与历史事实的张力
第八章 澄清“两种自由概念”的含义
第一节 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
第二节 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第三节 两种自由观的根本区别
第九章 为“批判的权力诠释学”奠基
第一节 批判的权力诠释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批判的权力诠释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批判的权力诠释学的当代诉求
第十章 “解构意识”与思想演化历程
第一节 对希腊哲学的解构
第二节 对意识形态的解构
第三节 对商品拜物教的解构
第四节 对欧洲中心论的解构
第五节 解构意识的当代回应
第二篇 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
第十一章 差异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哲学研究中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经济学研究中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人类学研究中的差异分析
第十二章 本体论探索的思路历程
第一节 自我意识本体论
第二节 情欲本体论
第三节 实践本体论
第四节 生产劳动本体论
第五节 社会存在本体论
第十三章 朝着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第一节 视角:超越教条与虚无
第二节 关系:青年、中年与老年
第三节 实质:哲学思想的理论定位
第四节创新: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第十四章 打开“经济哲学”的通道
第一节 哲学革命的实质
第二节 哲学探索的进路
第三节 经济哲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反思历史和展望未来
第十五章 作为出发点的劳动辩证法
第一节 劳动与对象化
第二节 劳动与外化
第三节 劳动与异化
第四节 劳动与物化
第十六章 作为物的“财富”的演化
第一节 问题与概念
第二节 劳动与财富
第三节 家庭与财富
第四节 市场与财富
第五节 联合体与财富
第十七章 提出“社会主体”新概念
第一节 社会主体论的内容与实质
第二节 社会主体论的形成与作用
第三节 社会主体论的传承与启发
第十八章 “主体际性”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 关系理论的出发点
第二节 关系理论中的主体际性
第三节 关系理论中的客体际性
第四节 关系理论中的主客体际性
第十九章 自然历史过程与主体性的界限
第一节 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主体性的界限
第三节 留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十章 后现代视野中的理论形象
第一节 肯定性叙事与否定性叙事
第二节权力化话语与反权力化话语
第三节 确定性的偶像化与祛确定性
第三篇 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
第二十一章 实践维度的优先性何以可能
第一节 实践维度对感性直观的优先性
第二节 实践维度对理论态度的优先性
第三节 实践维度对逻辑范畴的优先性
第二十二章 从功能解释到“三阶决定”
第一节 功能解释理论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功能解释理论与功能主义的差异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三阶决定”
第二十三章 全面生产:历史阐释的路径
第一节 生产概念含义的澄清
第二节 全面生产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全面生产的结构分析
第四节 全面生产理论的意义
第二十四章 价值分析与价值坐标的确立
第一节 使用价值,还是价值
第二节 价值判断,还是价值关系
第三节 自然的多元,还是批评的多元
第四节 现代性,还是被修正的现代性
第二十五章 人道主义思想传统的继承者
第一节 理论形象的分裂
第二节 目的与手段的倒置
第三节 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
第二十六章 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与现实
第一节 谁是“全面发展”的主体
第二节 个人素质在现实中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个人能力在理想中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七章 国家理论中蕴含的内在张力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暴力机器
第二节 国家基础与社会革命
第三节 宏观政治权力与微观经济权力
第四节 民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二十八章 社会形态理论开启中国道路
第一节 理论探讨中的另一条线索
第二节 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初含义
第三节 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
第二十九章 启蒙的缺失及其当今的重建
第一节 比较研究与启蒙主题
第二节 启蒙的缺失: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启蒙的缺失:原因的探寻
第四节 启蒙的精神:重建与修正
第三十章 探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一节 对中国化进程的反思
第二节 对国际化进程的反思
第三节 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张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