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不弃,2010年初,责任编辑同志致电寒舍,嘱祖武选编近若干年所撰学术论文,以《清代学术源流》为题结集,奉请该社出版。谬蒙盛谊,喜愧交并。祖武深知,虽已届望七之龄,然在学史、治史的道路上,无非起步伊始。所知不过沧海一粟,要认真去学习的功课还太多太多,又遑论东施效颦,忝然出版文集!好在近二三十年间,祖武关于讨论清代学术史的习作,皆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发表,业已接受过方家大雅的指教。因而此番结集,或可作为学史历程的一个阶段性记录。其间的偶然所得及诸多失误,对今日及往后的年轻朋友,抑或不无些微助益。秉持此一宗旨,于是便有了奉献给各位的这一册不成片段的集子。如果幸能再获四方高贤拨冗赐教,祖武不胜感激,谨预致深切谢忱。
以上,算是本书的编选缘起。2004年8月,应《人民日报》理论部之约,祖武曾就清代学术史研究写过一篇短文,题为《清代学术研究的三个问题》。六年过去,重读箧中旧文,似乎所言尚无大谬,谨冠诸卷首,权充本书前言。
近一二十年间,关注清代学术的学者日益增多,并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关于清代学术研究,笔者以为,划分清代学术演进的阶段、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和发掘《清儒学案》的文献价值,是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更多)
......(更多)
前 言
上 编 明清更迭与清初学术
第一章 清初国情分析
一、对17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估计
二、明清更迭是历史的前进
三、由乱而治的清初社会
第二章 清廷文化政策批判
一、清初文化政策的主要方面
二、清廷文化决策的思想依据
三、清初文化政策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之交涉
一、孙夏峰笔下的刘蕺山
二、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
三、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
第四章 《明儒学案》的里程碑价值
一、从党争健将到学术巨擘
二、《明儒学案》成书时间商榷
三、主要内容及编纂体例
四、《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
五、《明儒学案》发微
第五章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
一、《日知录》纂修考
二、社会政治思想
三、经学思想
四、史学思想
五、文学思想
六、务实学风
七、《日知录》集释的纂辑
第六章 李二曲思想研究
一、《清史稿》李颙本传辨证
二、“悔过自新”说剖析
三、李二曲思想的基本特征
四、李二曲与清初关学
五、李二曲思想的历史价值
六、结语
第七章 颜李学派的历史命运
一、颜元学说的形成
二、颜元与漳南书院
三、李塨对颜学的继承及背离
四、王源学行述略
第八章 范鄗鼎与《理学备考》
一、范鄗鼎学行述略
二、两部《明儒理学备考》
三、关于《国朝理学备考》
中 编 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
第九章 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典范
一、对十八世纪中国社会基本状况的认识
二、关于乾嘉汉学的形成
三、乾嘉汉学是一个历史过程
四、余论
第十章 江南中心城市与乾隆初叶的古学复兴
一、兴复古学之前驱
二、江永与徽州诸儒
三、苏州紫阳书院
四、卢见曾及其扬州幕府
五、从惠栋、戴震到钱大昕
第十一章 从经筵讲论看乾隆时期的朱子学
一、高宗初政与朱子学的提倡
二、在经筵讲论中对朱子学的质疑
三、从提倡理学到崇奖经学
四、余论
第十二章 《宋元学案》纂修述略
一、黄氏父子的创始之功
二、全祖望与《宋元学案》
三、《宋元学案》的刊行
第十三章 戴东原学述
一、从江永到戴震
二、惠栋与戴震
三、戴震学说的传播
四、献身《四库全书》
五、《孟子字义疏证》及其遭遇
第十四章 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
一、汪中的先秦诸子研究
二、焦循的经学思想
三、高邮王氏父子对乾嘉学术的总结
四、阮元与《皇清经解》
五、孔子仁学与阮元的《论语论仁论》
六、余论
第十五章 章实斋研究二题
一、读章实斋家书札记
二、章实斋集外佚札二通考证
第十六章 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
一、乾嘉经学一趋考据之缘由
二、乾嘉思想界之三巨擘
三、庄氏学渊源之探讨
第十七章 乾嘉学派研究与乾嘉学术文献整理
一、《清人别集总目》的编纂
二、别集佚文的辑存
三、诸家年谱的董理
下 编 晚清学术及一代学术之总结
第十八章 汉宋学术之争与《国朝学案小识》
一、汉宋学术之争的由来及其发展
二、江藩与《国朝汉学师承记》
三、方东树与《汉学商兑》
四、唐鉴生平学行述略
五、《国朝学案小识》举要
六、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第十九章 晚清七十年之思想与学术
一、经世思潮的崛起
二、从“中体西用”到“三民主义”
三、会通汉宋学术以求新
第二十章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一、关于《近世之学术》
二、《清代学术概论》的创获
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结撰
四、杰出贡献举要
五、大师留下的思考
六、梁任公先生与清华研究院
第二十一章 《清儒学案》杂识
一、徐世昌倡议修书
二、夏孙桐与《清儒学案》
三、《清儒学案》举要
四、读《清儒学案》商榷
第二十二章 《清儒学案》之余波
一、对唐徐二家《学案》之批评
二、清代理学演进之四阶段
三、精进不已终身以之
四、余论
附 录 诠释学案之尝试
后 记 就清代学术史研究答客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