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马斯洛探索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
......(更多)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和理论家。
......(更多)
第1章是“人本主义生物学探索”。作者从一个心理学者的角度来谈技术化倾向和人化的生物学。
第2章是“神经症--个人成长的一种失败”。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人达到了同一性、个性、丰满人性及自我实现呢?
第3章是“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作者对两位老师的优秀品质进行追根溯源,从而探究引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如此与众不同?
第4章是“创造态度”。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性与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也许是同一概念。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方式中艺术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5章是“创造性--整体论的研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一个总的原则是:任何有助于人向更大心理健康或更丰满人性运动的事情都等于是在改变着整个人。
第6章是“创造中的情绪障碍”。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相当刻板的人和相当拘谨的人这一现象开始,作者对创造中的情绪障碍进行了探索。
第7章是关于创造性的结束语。结论是:创造性人物实际是任何政治、社会、经济体制都必需的。
第8章是“事实和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就是将“是”和“应该”等同。
第9章“存在心理学简说”。这是作者对“存在心理学”所作的系统而简明的阐述。作者从定义开始,论述了“存在”的多种用法、存在价值及以可测形式呈现的、说明存在价值含义的操作定义。
第10章“一次人类价值讨论会的评论”。作者认为,引导人类行动的价值在人和自然实在自身的本性,而且发现这些价值的程序也是自然的。
在第11章“知者和所知”中谈论的问题主要是人格问题。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许多困难是人内部沟通障碍的副产品。
第12章“教育和高峰体验”讨论的是人本主义教育观。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第13章“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作者认为传统意义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主要取决于外在的因素,如为了得到教师的奖赏,赚取学位等。但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理想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应来自内部的兴趣。
第14章是“社会中和个人中的协同作用”。社会与个人都有高协同与低协同作用之分。
第15章“规范社会心理学问题”中共提出了29个问题。现择其要点予以说明。精选的或非精选的社会问题;多元论承认和利用体质和性格中的个体差异;恶行的问题;不现实的圆满论的危险;如何对待侵犯、敌意、战斗、冲突?男性和女性怎样彼此适应,彼此喜爱,彼此尊重;性和爱情的制度化;最佳领导人的选择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条件最有利于人性的丰满发展等等。
第16章“辛那侬和优美心灵”。作者提出了一个心理维生素的概念。主要指安全、无焦虑和恐惧,在感情上必须有喜欢你的人;归属于一个团体;受到他人的敬重。此外还谈到责任心的发展问题,新的社会疗法问题,当前的社会革命,心理治疗,自我认识和团体等问题。
第17章“优美心灵管理”中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奖赏或报酬对人性的健康成长及其较丰满和最丰满的发展有益?“优美心灵管理”不是用来更有效地操纵人们以求达到非他们自身所需要的目标。满足的条件有:有意义的工作,担负责任,创造、公平和正义,需要进行有价值的活动,而不是仅仅以金钱作为“报酬”。
第18章“低级怨言、高级怨言、超级怨言”。作者认为,从一个人的怨言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需要、渴求和希望的水平和动机水平。
第19章“简论单纯认知”中区分了无知的单纯和聪明或老练的单纯。儿童的具体感知和他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也和自我实现的成年人不同。儿童还没有还原到具体;他也还不曾长成到抽象。他的单纯是因为他无知,这和聪明的、自我实现的、年长的成人的"第二次单纯"是非常不同的。
第20章“再论认知”先是对存在认知和缺失认知的特征在19个方面作了比较。这19个方面表现在宇宙观的存在认知的整体,完全,自足,统一及缺失认知的部分、不完全等特征的不同。接着论述了“单纯认知”、“有创造性的人是单纯的人”。认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是一个虽已成长但仍能像儿童一样观察、思考、或做出反应的人。在"第二次天真"中恢复的也正是这种单纯。
第21章“超越的种种意义”中列举了超越的35种意义。
第22章是“Z理论”。
第23章是“超越性动机论:价值生活的生物根源”。
......(更多)
人本主义的科学有必要也有可能超越那种脱离价值的、机械形态的科学,超越那种科学强加于人的限制。 也可以设想,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一种不适当的人类动机论的基础上的理论,也有可能由于承认人的高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冲动和对最高价值的爱,以至完全革命化。
我觉得,创造性概念和健康、自我实现、丰满人性等概念似乎越来越接近,最终也许会证明是一回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