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阅读文学不再与“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相关,而更多地与专业理论相关。本书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仍是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延伸。当代文学在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问题框架,即对于自身性和主体性的追问。本书的问题是:随着上帝之死(哲学的上帝之死)而开始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自身的神圣性和绝对性的追求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质疑:在当代思想气候对“文学”、“艺术”、“书写”和“诗歌”所进行的朝圣里面,是否已深入反思过其中可能包含的对他者遗忘和压抑?
......(更多)
刘文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资格候选人。2009-2010年度法国人文之家“赫尔墨斯(Hermes)”项目访问学者暨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宗教及文艺理论;尤其关注犹太一基督教思想与当代法国哲学、文艺理论的对话,关注道德与文学、政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
......(更多)
导言 启示、历史与文学
一 引题一:“书”对历史的质疑
二 引题二:文学与启示的张力
三 从“面容之书”出发
第1章 面向他者之思
一 恐怖记忆与哲学
二 《圣经》的启迪与哲学的“经历”
三 宗教和现象学视野中的列维纳斯
四 研究状况综述暨本书研究视角
第2章 列维纳斯对“书”的发现一一兼论当代法国思想吋关于“书”的歧义与渊源
第一节 书的文明与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 哲学家与文学家对书的怀疑
二 书的辩证法:从“大写之书”到“书的缺席”
三 书的终结与“书写”的开端
四 书的变形:从“作品(1'(Euvre)”到“他者的书写”
第二节 哲学的限度与“书”的自由
一 哲学语言的建立
二 风格的伦理意味
三 “书”与精神的自由
四 来自塔木德的记忆
五言说与“书”之谜.
第3章 “书’’的伦理
第一节“书”与历史
一 历史的恶与文学的善
二 诗与哲学的古老论争:如何驯服命运?
三 “书”与神圣历史:意义的生育(1af6condit6)与主体性的生育
第二节“书”与身体
一 悲剧的问题空间与隐藏的上帝
二 饥饿的谦卑与责任的极度意识
三 饥饿与开启“书”的灵感.
第4章 对存在论语言的批判:存在的阴影与“所”说的黑夜
第一节 偶像崇拜:关于意识形态的哲学批评
一 意识形态与偶像崇拜
二 意识形态与神圣的外表.
三 知的僭越与超越性主体的消失
四 先知传统与存在论语言
五 尖叫与失语:对现代语言疾病的反思
第二节 表象、艺术与存在的悲剧
一 “本质”即表象的运动
二 影像、真实、相似性
三 “纯感性”与艺术作品的美学效力
四“作为动词的‘所说’是‘本质’之本质”
五存在的悲剧及其救赎
第5章 语言的起源与边界:面向他人的“言说”
第6章 从《论莫里斯·布朗肖》看现代文学与“它者”的关系
第7章 文学作为对“人的乌托邦”之预感——列维纳斯论保罗·策兰
第8章 自由的辩难:诗与犹太性之间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出版后记
......(更多)
因此,他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在以科学、理性作为主流观念的现代社会里,强调西方文明还有另一个起源,这个起源同理性一样重要,必不可少,而且还强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既非并置互补,亦非含糊不清,而是无限对总体的“超逾(au-dela)”。超逾并非对总体的否定,而是让哲学从自明性的经验出发,回溯到一种不再能根据自明性来述说的处境,此即与他人相遇。
但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书”既不是承载知识的文献,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发生的原初方式———人与人的相遇和言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