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明清区域社会史研究著作,聚焦北方中等行政城市,讨论地方士绅如何在与国家权力的复杂互动中,主导并塑造了运河商阜山东济宁在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性格与生态。大学问出品
基于“走出江南”的研究理念,以山东济宁为经验个例、士绅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城市史个案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山东济宁为经验个例、士绅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城市史个案研究著作。有别于以往的明清史研究关注点集中在江南地区的情况,本书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因大运河兴起而繁荣的北方城市山东济宁,并注重将江南地区与济宁进行对比。济宁士绅在对城市的塑造过程中,展现了地方力量与国家权力的精彩博弈,也通过与“商”这个阶级的紧密联系,呈现出明清时期北方运河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城市化生活。本书丰富了读者对明清历史认知的面向,也为明清区域社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补充。
【本书亮点】
1.本书作者孙竞昊的研究领域为明清区域史,特别关注华北和江南的环境、经济、社会历史及其近现代变迁等面向,师从著名汉学家卜正民。
2.研究视野新颖,可作为明清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参考和补充。本书有别于以往的明清史研究关注点集中在江南地区的情况,作者特别提出了“走出江南”的概念,将研究视野扩展到距政治中心北京更近的山东济宁,并注重将江南地区与济宁地区进行对比,丰富了读者对明清历史认知的面向,推动了学界对北方运河城市乃至北方城市研究的进展。
3.呈现了明清时期地方力量与中央政权的精彩博弈。在济宁士绅阶层参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作者注意到了士绅与“官”这一方面力量的关系,并且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区分开来,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各方力量的合作、角逐与妥协是十分有趣的历史现象。
4.展现了明清时期北方运河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城市生活。作者看到了济宁士绅阶级与“商”这个阶级的紧密联系,认为二者有相当程度的交融,这也带来了济宁繁荣的商业贸易和城市化生活。同时,作者将南北方不同的城市生活进行了对比,加深了读者对明清时期热闹的世俗城市生活的理解。
5.装帧精美,设计与内容契合。外封采用济宁当地太白楼图,展现出明清济宁士绅一派文雅从容的风度,内封采用的是明清时期济宁府的水路图,与本书主题“因大运河而兴起的城市”完美契合。全书辅以图片三十余幅,直观地展现了彼时彼地的社会样貌。
【编辑推荐】
本书是基于“走出江南”的研究理念,以济宁为经验个例,士绅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城市史个案研究。本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清时期,济宁的士绅阶级是如何对当地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施加影响,并使这种影响成为自身社会政治文化地位提高的助力的”。作者认为,大运河贸易的兴盛为当地士绅家族积累财富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而崛起的士绅通过城市空间的塑造、城市风气的引导、对政治文化军事等事务的积极参与等方式逐渐形塑出济宁独特的城市特性与地方认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士绅的社会政治文化地位得以提升,他们形塑城市的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争夺地区话语权力的过程。
当今学界的区域史、城市史、社会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江南、岭南地域,作者另辟蹊径,立足大量一手文献,通过梳理济宁明末清初至开埠以来的历史演变,对济宁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形态、社会属性、文化认同及政治变革取向做了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其又将作为北方运河城市典型的济宁与江南城市进行对比,展现了济宁不同于江南城市的城市化途径,以及北方运河城市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充分推进了学界对北方运河城市,乃至北方城市研究的进展。
......(更多)
孙竞昊,1964年生,籍贯山东威海,历史学教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学士、硕士)、孟菲斯大学(硕士,博士在读)、多伦多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密西西比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领域为明清时期区域(侧重江南和华北)的环境、经济、社会历史及其近现代变迁。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Journal of Asian History、Late Imperial China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70余篇,校译英译中专著2部,还承担多篇英译中、中译英论文工作,发表学术札记、随笔多篇,另有1部英文专著即将付梓。
......(更多)
自序:“思辨”的史学和“叙事”的史学
导论 中华帝国晚期地方精英与城市形态研究范式的检讨
一、楔子:郑与侨的济宁故事与本书的中心关注和主要线索
二、中国城市史的理论问题与研究状况
三、济宁案例的典型性与本书的设计
第一章 济宁的历史记忆、生态环境与大运河
一、在历史记载中定位济宁
二、在地方生态体系中定位济宁
三、济宁地区与大运河水利设施
第二章 大运河所驱动的济宁商业化与城市化
一、欧洲城市模式与城市化标准
二、明清时期的北方运河区域
三、明清时期济宁的商业化与城市化
四、明清时期区域视野和跨区域语境中的济宁
第三章 济宁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城市文化表征及其构建
二、园林、江南式景观、旅游文化
三、商品化城市生活
四、大众气质与信仰
第四章 济宁城里的士绅和其他居民
一、士绅社会与地方权力结构
二、城市精英在地方公共场域里的社会活动
三、城市共同体与社会结构
第五章 济宁城内外的国家与社会
一、济宁地区的国家机器
二、国家事务中的大运河和漕运
三、济宁地区漕粮的征收和运输
四、国家遇到社会
第六章 济宁城市的沉浮与地方精英的命运
一、动乱时期的城市士绅与地方社会
二、王朝重建后士绅的复杂态度及变化轨迹
三、地方传统的延续与变异
结 论 济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一、“济宁经验”:地方认同、城市性、国家权力
二、延伸讨论:士绅社会、“地方自治”、“公民社会”
三、历史的回响:重建地方认同
参考文献
......(更多)
《(康熙)济宁州志》称:“高堑深隍、水陆交会、南北冲要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漕运咽喉。河督建节宿兵于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