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从八十年代至今的个人创作经历,可折射出中国艺术近三十年的变化。80年代初,他的油画作品《春风已经苏醒》、《青春》被视为呼唤出新时期时代气息的代表,拉开中国当代艺术史序幕。之后一批以在大凉山下乡的体验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庄重神秘的彝族题材,同样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广泛认可。但在九十年代初,当画家游走美国,对资本主义商业运作下的艺术模式有了切身认识,并通过参观各地博物馆,重新认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和魅力之后,毅然转变已被接受的画风,反观传统,更主动地探索油画语言与中国文脉的内在联系。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画家有意区别于当代艺术的各种观念化、符号化倾向,将自己的落脚点放在了坚守绘画本身的技术价值和绘画性上,强调的绘画的个人性和不可复制性,疏离于主流体制和商业运作之外,安心画画,陆续创作出一批捕捉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新作。这些新作并不一定成功,但却发人深思,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在同时期出现的断裂和转折,值得深入探讨。本书收录画家自述和若干篇重要访谈,勾勒出何多苓这三十年的风格变化及其背后的经历和思考,可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文献材料。
......(更多)
......(更多)
序“士”者之格(范迪安)自述 关于我所热爱的艺术 信念——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 关于《春风已经苏醒》的通信 青春的故事——《雪雁》与《带阁楼的房子》 凡·高那八块钱 美国来信之一:与吕澎的通信 美国来信之二:致周春芽的两封信 架上绘画不会死亡 技艺即思想——评毛焰的画 选择的幸运访谈 “写”出的意象(栗宪庭) 绘画就是一种快乐(欧阳江河) 在艺术这条路上走下去(刘淳) 在绘画上我从来没撒过谎(丹鸿) 中国油画与中国文脉(杜曦云、赵子龙)评论 何多苓绘画风格与伦理的形成(钟鸣) 揭示与隐遁的交会(亚历山大·格林姆)后记 对话西方:扬起新人文主义的旗帜(曾坚) 何多苓画事记
......(更多)
我有一种道家的态度,从生活中去得到了一些东西。跟王小波他们这种又不一样,他这种历练他是从苦难当中获得了一种批判的力量,我从中获得了一种适应,就是这种适应性,我觉得从我很接近道家的这种心理状态,这种适应性对我有另外一种益处,我有一种内心的自由。
命中注定,我选择了最复杂的道路,企图熔巴洛克式的纪念碑性、抽象主义的超验性、世纪末艺术的神秘与优雅于一炉,或者说,重建具有古典的庄严、现代的惶惑与浪漫主义激情的艺术。
“作为个人的一种追求,独善其身,中国人好像能做到独善其身就不得了了。其实这个也完全做不到的,比方说作为我来说,我只有想跟周围尽可能少的物质方面或者年,功利方面的联系,但是不可能,你要活下去,不可能拒绝这,些东西,所以我们不可能有风雅的状态,它是不可能真正存四在的。我还觉得绘画特别珍贵是因为画面上可以保留一些这种状态”-何老师咋那么逗!真是个实在人!哈哈哈哈
正如我所喜欢的史特拉汶斯所说,“对艺术控制得越多、限制越多,它就越自由”。对“自由”的滥用是当代艺术贬值的原因之一,而严格的自我限制是使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获得真正自由的唯一手段。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