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之一种,由19篇论文组成,涉及先秦到当代中国,体裁有专论、书评、条目和序跋,讨论的主题集中在中国思想史,具体内容如下:中国古代的轴心期突破、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和新道家运动、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对十七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阐释、戴震与朱熹传统、戴震的选择、章学诚对抗戴震、、孙逸仙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二十世纪中国的激进、二十世纪中国国史概念的变迁、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中国史学思想反思等。
......(更多)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墅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退休,现居美国。
......(更多)
编者序言
1.天人之际(2003年)
2.魏晋时期的个人主义和新道家运动(1985年)
一、汉末社会关系的危机
二、个人的发现
三、儒家向新道家的转变
四、清谈中的个人主义
五、道家个人主义与儒家礼教之间的调解
3.唐宋转型中的思想突破(1994年)
4.田浩《儒家论说和朱熹的优势》序(1992年)
5.重访焦竑的思想世界(书评)(1988年)
一、与过去对话的思想史
二、焦竑生平的若干事实
三、焦竑在历史透视中的融合
四、“考证”无佐证
五、“连续性狂热”
六、结构主义者还原
6.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初论(1975年)
一、问题的提出
二、清代思想史上的汉宋之争
三、宋学的两个概念
四、新儒学:新的分期设想
附录:中国思想史上的智识论和反智论
7.对17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阐释(书评)(1980年)
8.戴震与朱熹传统(1982年)
9.戴震的选择——考证与义理之间(1989年)
10.章学诚对抗戴震——18世纪中国智识挑战与回应的研究(1996年)
一、初晤
二、寻找智识基础
三、“六经皆史”
四、朱与陆:两种智识谱系
11.黄进兴《18世纪中国的哲学、考据学和政治:李绂和清代陆王学派》序(1995年)
12.桐城派(词条)(1986年)
13.孙逸仙的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1989年)
一、孙逸仙思想的来源
二、19世纪中国思想的发展
三、经世学派对孙的思想的影响
四、三民主义的传统遗产
14.商业文化与中国传统——中国历史上商入文化演变研究(1997年)
15.民主、人权与儒家文化(2000年)
16.20世纪中国的激进化(1993年)
一、重新解释与发现
二、激进主义
三、知识的社会学
四、从中心到边缘
五、结论
17.20世纪中国国史概念的变迁(1994年)
18.民主观念和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式微(1997年)
19.中国史学思想反思(2002年)
20.在2006年克鲁格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
......(更多)
狄百瑞的見解是有洞察力的,他講: 20世紀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們 , 他們新接受的西式教育強烈否定古典的儒家學術,常常忽視上述的思想家及其著 作。但無論怎樣,他們自己的思想過程仍可能無意識地受 到新儒家思想的持續影響。作爲仍然具有一定特權的知識 精英中的成員,他們很容易區分西方模式的自由主義和早 期學者文化中的個人自主觀念。 20
當然,這裡我只是在說一種可能的模式, 但陳獨秀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