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托马斯•伯根索尔是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和大法官,幼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对他的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引导他走上维护人权和国际法的道路。这本写于六十年后的回忆录,用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他17岁以前的生活,在凯尔采、奥斯维辛失去亲人、多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以及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以后动荡漂泊的经历。书中朴实无华的讲述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2007年德文版率先问世以来,已译成近十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中文版是首次推出。
......(更多)
托马斯•伯根索尔(Thomas Buergenthal),犹太人,1934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国际法学者。“二战”后,于1951年移居美国,他毕业于西弗吉尼亚州的贝瑟尼学院,又进入纽约大学法学院学习,并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法学院、美利坚大学华盛顿法学院、埃莫里大学法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等校任法学教授,2000年至2010年,出任海牙国际法院法官(美国籍法官),并兼任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职务,为国际法研究院院士。
除本书外,还著有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with L. B. Sohn,),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a Nutshell (with S.D. Murphy,中文版2005),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 a Nutshell (with D. Shelton and D. Stewart,中文版2010),Protecting Human Rights in the Americas (with D. Shelton)。
......(更多)
中文版序 刘大群
前 言
第一章 从卢布赫那到波兰
第二章 卡托维兹
第三章 凯尔采犹太人隔离区
第四章 奥斯维辛集中营
第五章 奥斯维辛死亡之旅
第六章 解放
第七章 在波兰军队的日子
第八章 渴望团聚
第九章 新的开始
第十章 在德国的生活
第十一章 去美国
结束语
后记
附录:六十年后对奥斯维辛的反思
关于作者
......(更多)
在德国纳粹的杀人机器中,有许多像格罗宁、艾克曼这样的人,他们具有工作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是整个机器上的螺丝钉,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技术责任,而不是自己的道德责任。由于“机器”过于庞大,环节过于繁杂,有些人因而看不到这部机器末端最终杀人的结果;有些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宁愿充当罪行的参与者,成为别人犯罪的执行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