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哈林岛是北太平洋上介于鞑靼海峡和鄂霍次克海之间的一个长条形岛屿,四面环水,俄罗斯帝国把它当作是罪犯无法逃脱的天然监狱,从19世纪60年代起,将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和刑事犯流放到这里,从事苦役劳动。
1890年,契诃夫决定前往萨哈林考察,虽然此时他已出现疑似肺结核症状,多次咯血,身体十分虚弱;但是他坚持说“有必要”到这个“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去研究苦役犯的生存状态。
他参观监狱、和苦役犯谈话,用卡片记录了近一万个囚徒和移民的简况,甚至目睹了死刑和种种酷刑,深受震动,“以致后来多次在噩梦中看见这些场景”。三个月后,他回到莫斯科,花了三年的时间,写出《萨哈林旅行记》。
【编辑推荐】
村上春树盛赞
契诃夫毕生至为自豪的作品
拖着几近崩溃的病弱之躯,途经一万俄里的苦寒与荒凉,他踏进这“不可容忍的痛苦之地”,用文字诊断俄罗斯。
经典译本全新修订,最全注释和更多详细资料。
“这世间苦难深重,他为岛上的苦役犯写了一本书,描述他们的故事,传达他们的声音。”——梁文道
......(更多)
契诃夫,俄国文学大师,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890年7月到9月,契诃夫只身一人,先坐火车,后骑马、乘船,来到政治犯流放地萨哈林岛进行实地考察。岛上地狱般的惨状和西伯利亚的贫穷给契诃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黑暗的现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写下了伟大的经典非虚构作品《萨哈林旅行记》和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更多)
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 译者前言
寄自西伯利亚
第一章 阿穆尔河畔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城--贝加尔号轮船--普隆格岬和河口湾的入口-- 萨哈林半岛--拉彼鲁兹、布罗顿、克鲁逊什特恩和涅维尔斯科伊--日本考察者们--扎奥列岬--鞑靼海峡沿岸--迭卡斯特里
第二章 地理概况--到达北萨哈林--火灾--码头--在城郊--JI先生家的午餐--新相识--科诺诺维奇将军--督军莅临--宴会和灯会
第三章 人口登记--统计表格的内容--我问了些什么以及如何回答我的--房舍及其居住者--流放犯对人口登记的意见
第四章 杜伊卡河--亚历山大罗夫卡河谷--城郊屯亚历山大罗夫卡--惯逃犯“美男子”--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哨所--它的过去--地窝棚--萨哈林的巴黎
第五章 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流放苦役监狱--牢房--镣铐犯--“小金手”--厕所--“卖堂”--亚历山大罗夫斯克的苦役--仆役--作坊
第六章 叶戈尔的故事
第七章 灯塔--科尔萨科夫斯科耶屯--苏普鲁年柯医生的搜集品--气象站--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区的气候--新米哈伊洛夫卡屯--波焦姆金--前行刑员捷尔斯基--红谷屯--布塔科沃屯
第八章 阿尔科伊河--阿尔科伊警戒哨--阿尔科沃头屯、二屯和三屯--阿尔科伊河谷--西部沿海各屯:姆格奇、坦基、霍埃、特兰鲍斯、维亚赫图和乌安基--隧道--电缆房--杜厄--家属住房--杜厄监狱--煤矿--沃耶沃达监狱--重镣囚犯
第九章 特姆河或特密河--鲍什尼亚克中尉--波利亚科夫--上阿尔姆丹--下阿尔姆丹--漫游特姆河--乌斯科沃屯--茨冈人--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沃斯克列先斯科耶屯
第十章 雷科夫斯科耶屯--监狱--加尔金?弗拉斯科伊气象站--巴列沃屯--米克柳科夫--瓦里兹和隆加里--小特姆屯--安德烈-伊凡诺夫斯科耶屯
第十一章 规划中的行政区--石器时代--有过自由移民吗?--基里亚克人--他们的人数、外貌、体型、食物、服装、住房、卫生状况--他们的性格--企图使他们俄化--奥罗奇人
第十二章 我向南部进发--乐观的太太--西部海岸--洋流--茅卡--克里利昂--阿尼瓦--科尔萨科夫哨所--新相识--东北风--南萨哈林的气候--科尔萨科夫监狱--消防车队
第十三章 波罗-安-托马利--穆拉维约夫哨所--头道沟、二道沟和三道沟--索洛维约夫卡-- 留托加--秃岬--米楚利卡--落叶松屯--霍姆托夫卡--大河滩屯--弗拉基米罗夫卡--农场或招牌--草地屯-- 神父窝棚屯--桦树林屯--十字架屯--大塔科伊和小塔科伊--加尔金-弗拉斯科耶屯--橡树林屯--纳伊布齐--大海
第十四章 多来加--自由移民--他们的遭遇--爱奴人--分布地区、人数、外貌、食物、服装、住房、风俗--日本人--库松-科坦--日本领事馆
第十五章 流放犯从业主--转为强制移民--新建屯址的选择--盖房立业--对分从业者--转为农民--流放犯出身的农民--向大陆移居--屯落生活--在监狱附近--居民的出生地和原属阶层--乡村政权
第十六章 流放犯居民的性别--妇女问题--女流放犯和女性移民--男女同居者--自由民妇女
第十七章 居民的年龄--流放犯的家庭情况--婚姻--出生率--萨哈林的儿童
第十八章 流放犯的劳动--农业--狩猎--捕鱼--洄游鱼--大马哈和鲱鱼--监狱的捕鱼业--技艺
第十九章 流放犯的饮食--囚犯们吃什么和怎样吃--服装--教会--学校--识字
第二十章 自由人--驻军士兵--屯监--知识界
第二十一章 流民的道德面貌--犯罪现象-- 侦讯和审判--惩戒--树条抽打和鞭刑--死刑
第二十二章 萨哈林的逃犯--逃跑的原因--逃犯的出身、类别及其他
第二十三章 流放犯居民的疾病和死亡--医疗组织--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医院
......(更多)
基里亚克人诗歌人数很少的部族,这个民族有记载的历史达二百余下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的分布区域没有发生任何显著变化。有人认为,从前基里亚克人的故乡只有一个萨哈林,后来他们才转到就近的大陆上,那是受南来的爱奴人排挤的结果。爱奴人来自日本,是被日本人排挤出来的。
基里亚克人从不洗脸,因此即使是民族志学者也难于准确地说出他们脸部的颜色。他们不洗衣服,他们的皮毛衣服和鞋仿佛刚刚从死狗身上剥下来一样。基里亚克人身上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根据迎面飘来的难以忍受的干鱼腥味和腐烂的鱼杂碎臭味,就可以知道基里亚克人的住处已经临近。
牢狱的存在,会使农民、移民及其自由人身份的妻小感到压抑。监狱就像军队一样,气氛总是冷酷异常,制度总是那么森严,使人经常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中。监狱当局可以从农民手里任意夺取草场、最好的渔场、森林。逃犯、监狱高利贷者和盗贼常常欺凌农民。监狱行刑员在街上闲逛时,会使农民心惊肉跳。狱吏勾引他们的妻子女儿。而最主要的是,监狱每时每刻都在提示他们的过去,要他们想着自己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
人们都这样说,而且书上也这样写,基里亚克人对家庭的长辈不够尊敬。父亲并不认为他位在儿子之上;儿子也不尊敬父亲;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年老的母亲在家中的权力,并不比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大。
为了摆脱寂寞和愁苦,他们时而哈哈大笑;又为了不致过分单调,他们又时而号啕大哭。他们都是一些失意者,多数患有神经衰弱症,或者干脆就是无病呻吟之徒,“多余的人”。为了获得一块面包,他们一切办法都已试过。他们本来就意志薄弱,终于精疲力竭,只好把手一挥,随它去吧,反正都是“毫无办法””没有活路“。这种迫不得己的无所事事,逐渐变成了习惯。
他们没有法庭,不知道什么是法制。他们难于理解我们,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他们迄今为止尚不明白道路的用途。甚至在道路已经通行的地方,他们仍然在密林里行走。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携家带口,领着狗,排成一长串,在路边的烂泥塘里艰难地走着。
俄国人占领南萨哈林之前,爱奴人差不多是日本人的依附奴。爱奴人秉性温顺,逆来顺受,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没有大米就无法生存,这使他们更易受到奴役。遗憾的是,俄国人虽然给他们带来了自由,却未能带来稻米。
科学界至今未能确定爱奴人的种族起源。有人把爱奴人归为蒙古种,有人则认为来源于高加索部族;有个英国人甚至认为爱奴人是挪亚洪水期间流落到日本岛的犹太人后裔。
“我想要给您讲讲……”他小声地说,怕主人听见,“西伯利亚这里的人都愚昧无知,没有才干。从俄国给他们运来短皮大衣、印花布、餐具、钉子,可是他们自己却什么也不会干。只会种地和运送旅客,再就什么都不会了……就连捕鱼都不会。这些人真没意思,别提他们多么没意思了!你跟这种人生活在一起,只能无限地发胖,而对于心灵和头脑,什么也没有,就跟吃的一样!看着都叫人可怜,先生!这里的人本来也还不错,心软,不偷窃,不欺侮人,也不怎么酗酒。是金子,但不是人,您瞧,一文不值,没有任何益处,像只苍蝇,也可以说,像只蚊子。你问问他:‘你为什么活着?’”
“人干活,吃得饱,穿得暖,”我说,“他还有什么可需要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