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三部曲》由《玻璃城》、《幽灵》和《锁闭的屋子》三部相互关联的非典型性侦探小说构成。推理小说家奎因,冒充一位名为保罗•奥斯特的侦探,接受了跟踪刚刚出狱的老斯蒂尔曼的委托,却在无形中继承了老人的遗志——发明一种与这个破碎的世界相应的全新语言;侦探布鲁,受雇于怀特,监视住在马路对面的作家布莱克,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逐渐把自己变成了布莱克的镜像,并在无意中为布莱克写下了最后的自传;而“我”则意外继承了童年好友范肖的遗稿,以及他的遗孀和儿子,范肖作品的热销使“我”名利双收,但幸福生活的幻影很快就被一张来自“范肖”的纸条打破……作家与人物、真实与虚构、语言与实存,都在不断地互相置换,堪称解锁奥斯特内核的终极密码。
.
【评论推荐】
奥斯特如臂使指地驾驭着读者对神秘事物的探究精神,使人们的好奇心从挖掘不法行为的过程,重新回归到纯粹的自我探索中。——《纽约时报》
就像卡夫卡迷上了侦察游戏,写下了不断回旋版本的自己。——《华盛顿邮报》
绝对值得一读,不可思议……奥斯特为现代文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对所身处世界的看法,拓展了新的维度。——《波士顿环球报》
令人兴奋……一位从来不满足于事实层面的作家,对讲故事的艺术的精妙探索。——《费城询问报》
......(更多)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年出生于新泽西的纽瓦克,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美国艺术与文学院院士,作品融合了荒诞主义、存在主义和悬疑小说等元素,为其赢得了令人敬畏的声誉。奥斯特著作等身,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具创新性的小说家之一,曾获法国美第奇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美国约翰•克林顿文学杰出贡献奖,并多次入围都柏林文学奖、布克奖、福克纳小说奖等,作品已被翻译成四十余种文字。他编剧的电影《烟》于1996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2012年,他成为第一位纽约市文学荣誉奖的获得者。
.
文敏/译者
记者,现居杭州,已出版译作十八种,包括《等待野蛮人》《男孩》《内陆深处》《凶年纪事》《密室中的旅行》等。
......(更多)
据说那些博览群书的读者,甚至读《瓦尔登湖》也有障碍,不止爱默生一个人在日记上抱怨读梭罗的东西让自己心焦神虑。 书本是细心斟酌、默默耕耘中写作的,阅读也当如是——于是他突然明白了看书的在于细嚼慢咽,这可比他以前从字里行间匆匆扫过的阅读慢多了。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需要你付出整个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作家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的。
他最最不喜欢的就是电话的专制强横。不仅总是违反他的意愿来打扰他,还不可避免地要让自己屈从于它。
孤独包围着他,把他关在里面,随之而来的是他从未体验过的比恐怖更可怕的感觉。这使他非常迷惑,他总想尽快地从这种状 态转入另一种,于是长时间来,他就在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中来回折腾,不知道哪一种是真实的,哪一种是虚假的。
但现在的情况并不比过去更明朗,它的神秘性也与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相当。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就是这样:一次走一步,说一句话,然后是下一步。……因为信息是慢慢的显露出来的,每当它到来时,总会以沉重的个人牺牲作为代价。
毕竟,在你真正具有人的意识之前,你自己的行为举止上也不会把对方当做一个人来对待。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需要你付出整个一生。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作家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的。就算他人在那儿,其实他并非真的在那儿。
我是我自己的人,他对自己说。我是我自己的人,除了自己,再没有人能替我负责了。
由于我们天生的弱点,当我们想象着一件事情时,便会把自己投入其中,于是两件事情就凑到一起了,要摆脱这种境况就变得加倍地困难。
每个生命都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总和,可谓一次次歧路抉择的编年史――那一次次偶然,那些随机发生的事件,本身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它们缺乏自身的目的性。
突然间他明白了自己的想法,他奇怪自己怎么会变得这么多愁善感,为什么所有这些念头老是缠绵不去。所有生出的这些事儿,他想,何以弄出这些让他感到受窘的事儿,原因就是你无人可以倾诉。
由于隔着一条街侦察布莱克,对布鲁来说就像是在照镜子,而并非只是窥视他者,他发现他也在观察自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