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更多)
沈艾娣,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牛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著有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China: Inventing the Nation,及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等。
......(更多)
陶渊明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而他把自己想象成农民。人们极有可能也以这种方式读刘大鹏的日记,但我想是否可以更准确地说刘大鹏本身是农夫,却将自己想象成统治阶级的一员。正像传统的隐士,陶渊明有意识地拒绝官位;然而刘大鹏在会试中名落孙山,因此他并没有机会入仕。对他来说,卧虎山人的形象是一种安慰,一种对地方社会地位的要求,一种面对失败保持体面的方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