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分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全书最初于巴黎《半月刊》上发表,以后又出了十卷本的单行本,又合成三册本与五册本的两种版本。1921年罗曼·罗兰以艺术的、内在的因素为先后,以气氛与调性来做结合作品的原则,将整个作品改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此四册本的版本,作者称之为定本(édition définitive)。
傅雷翻译所用的底本即是四册定本。初译本于193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译者认为初译“风格未尽浑成”,决定重译全书。重译本于1952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本书即以此重译本为底本,依据此后各年代版本精校而成。
......(更多)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的良心”。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在获得罗马法国文学院艺术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音乐史,同时开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早期的创作以剧本为主,但因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而无法发表,他也因此而离婚。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连续创作了英雄三部曲:《贝多芬传》(1903年)、《弥盖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合称《名人传》;从1890年开始,罗曼·罗兰穷二十年之功,创作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他获得法兰西学院最高文学奖;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法语翻译界泰斗、文艺评论家。
傅雷于1928年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除主修文艺理论外,常到博物馆、艺术馆揣摩艺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1929年夏,完成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1931年回国任职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1933年9月母亲病故,他辞去教职,专心翻译。自此日积月累,译作等身,成为一代法语翻译巨擘。1966年9月,由于受到诬陷和迫害,傅雷与夫人自杀离世。
傅雷一生译著宏富,他的译文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他500多万字的译作均为精品,把中文翻译法语作品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他倾力译介巴尔扎克的作品,为后人誉为“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所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至今仍是公认的首选译本。
......(更多)
第一册
译者献辞(傅雷)
原序(罗曼·罗兰)
卷一·黎明
卷二·清晨
卷三·少年
第二册
译者弁言(傅雷)
卷四·反抗
卷五·节场
第三册
卷六·安多纳德
卷七·户内
卷八·女朋友们
第四册
卷九·燃烧的荆棘
卷十·复旦
......(更多)
他觉得女人只有在活动的时候,挣取自己的面包和过着独立生活的时候,才有意思。他甚至觉得,唯有这样,女性的风韵,动作的轻盈,感官的灵敏,她的生命与意志的完整,才能完全显露出来。 他瞧不起有闲的享乐的女子,认为那等于吃饱了东西的野兽,一方面在那里消化食物,一方面感到无聊,作着些不健全的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