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萨特思想及存在主义的入门书
再现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交锋的现场
为什么“主体性”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必不可少?
——————————————————————————————————————
1961年,刚发表过《辩证理性批判》的萨特,与一群一流的马克思主义者相聚于罗马葛兰西学院。这是一次极具历史意义的互动,记录了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转变。与此同时,尽管萨特阐明了自己研究主体性的方式,强调了其思想的非主观主义特征,却还是暴露了与黑格尔思想的亲缘关系……
在政治和哲学都发生了根本转变的五十年后,我们该从什么视角切入这一文本?
......(更多)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
20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兼具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批评家等身份。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萨特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萨特的名字,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其重要哲学著作包括:《想象》(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
......(更多)
前言 意识和主体性(米歇尔· 盖伊 拉乌尔· 基尔希迈尔)
编者说明
马克思主义和主体性
与萨特的讨论
主体性和认识/ 关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 艺术和主体性/实在性和客观性
跋 萨特的现实意义(詹明信)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萨特生平及作品年表
......(更多)
所以,可以认为,从一个群体或一个阶级真正获得对自己是什么的意识,并同时获得阶级意识(这是回事)的时侯开始,它就把自己看作客体,以便能够通过考虑自己的客观限制并利用这些限制来行动。
......(更多)